1950年夏,灼热的阳光透过树叶照耀在北京的之中,并透过窗前的玻璃,直接照到了毛主席疲惫的身躯之上。
这时一个秘书走入门前,对着看文件的毛主席说道:“主席,这是安徽、河南两省的报告,就在几天前,两省突降大雨,导致淮北地区出现了特大的洪水。”
此话一出,原本困乏的毛主席突然站起了身,他急忙接住了文件,急促地询问道:“当地群众怎么样了?他们有没有危险,损失大不大?”
面对毛主席的疑问,秘书只能如实地说道:“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是百年所未有的,由于水势凶猛,当地灾区群众为了躲避洪水只能爬到树上,可……可好多都被毒蛇咬死了。”
“啪!”义愤填膺的毛主席用力地拍了下桌子,泪水也从他的眼眶中泼洒而出,随后毛主席指示道:
“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我们肯定要将淮河修好!”
“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我们肯定要将淮河修好!”
一时间,全国上下齐动员,除了中央财政和地方力量的扶持,其中不乏一些民间的普通百姓参加到了此次运动之中。
为了纪念伟大的人民群众,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并将特级劳模代表李秀英邀请出镜。
1952年电影上映,驻守福建的部队组织全体官兵观看此纪录片,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地看着电影之时,部队的一位连长突然抱头痛哭,他指着屏幕上的李秀英吼道:“这是失散多年的妻子,我们有六年没有见了!”
1928年,李秀英出生于安徽省淮泗道颍上县五里墩坊,他的父亲姓朱、母亲姓李,但因为家境贫寒,父亲只能将四岁的秀英过继给没有孩子的舅舅,并将他改姓为李。
李秀英虽不是自己的孩子,但继父却对她疼爱有佳,经常会在集市中购买一些零食给李秀英果腹。
因为继父家在城镇中做了一些小生意,经常会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年轻人跑到这里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李秀英也因此遇到了一生的挚爱。
1944年,继父看着已经16岁的李秀英感觉要给她找个丈夫了,但他们一家人都不想李秀英外嫁他乡,受人欺辱,于是决定给女儿找一个入赘女婿,可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有一天,一个叫冯学永的年轻人经过介绍来到了他们家的商铺打点生意,在看到冯学永面相不错之后,继父就有意撮合二人。
冯学永为人朴实,憨厚老实,很惹人喜爱,而李秀英相貌清秀,聪明伶俐,也让冯学永为之心动,两人因此坠入了爱河。
半年之后,继父感觉到时机已成熟,便将冯学永叫到身边,与他说道:“学永,你在我家干了半年时间了,你和李秀英的事情我也有所耳闻,你愿不愿意入赘到我家啊?”
在那个时候入赘并不好听,但冯学永想到自己家庭的困难情况,也不忍心自己的爱人一起遭苦受罪,便当场将此事答应了下来。
1945年,冯学永和李秀英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正式地结为了夫妻,并在第二年诞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1946年怀孕七个月的李秀英正在家中等到丈夫回来,可一直到晚上冯学永都没有踏上家中的大门,于是她只能挺直个大肚子在村子里寻找,但直到深夜都没有踪影。
当时的反动派已经挑起了内战,穷兵黩武的他们还四处抓捕壮丁,此时的李秀英已经产生了不详的预感。
无奈之下,李秀英只能跑到警察局报案寻找,当时的警察却非常的蛮横,直接将他轰出门外。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李秀英抱着这样的念头四处打听,这时一个亲戚慌慌张张地跑到了李秀英的家中,对她说道:“秀英大姐,冯学永大哥被抓走了,好像是去当兵了!”
“什么?”李秀英急忙让他坐了下来,急促说道:“大兄弟,你和大姐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亲戚缓了口气说道:“大姐,我几天前和学永大哥一起跑到地里割麦子,正好要抓壮丁,我们听到声响刚准备跑,可突然冲出了个兵就把学永哥给抱住了,我见势不妙跑到了玉米地里才没被他们发现,所以在朋友家躲了几天风头,就给您报信了。”
丈夫被抓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降落在李秀英的头上,如今的家里不仅没有了顶梁柱,她继父也患上了重病,看病吃药都要花钱,现在家中的所有重担都要压李秀英的身上。
看着家中老人、孩子,李秀英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他在送别亲戚后独自跑出卧室,抱着自己的孩子痛哭流涕。
好在,李秀英平日里对周围的亲属和朋友都十分的照顾,当他们得知了李家的状况后都给予李秀英极大的帮助。
三个月后,李秀英又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惜的是,小女孩从出生后就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
为了让整个家活下来,李秀英除了耕种家里的田地之外,还四处包揽杂工,除了村子里的缝补工作之外,他还得去县城里打工养家,可不管如何艰难,她都默默地承受了下来。
她的朋友实在不忍心李秀英如此劳累,便劝她找个男人改嫁,可李秀英却说:“我的丈夫还在战场上,你让我怎么改嫁?他又不是不回来了……”
“秀英,在战场上有几个能回来的?你现在还年轻,能改嫁就趁早,不然你下半辈子可怎么办啊!”
就在李秀英思念丈夫的时候,冯学永的脑海中也全部都是她的身影,自从被抓了壮丁后他就开始研究怎么样逃跑,可每一次被给抓了回去,还受到了处罚。
经过的残忍折磨之后,冯学永彻底地放弃了逃跑的希望,可他还是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妻子、女儿,还有自己未出世的孩子。
在军队的最近一段时间,冯学永吃饭时只能喝上一碗米汤,打仗时被“督战队”呼来喝去,当同行的战士要逃跑时,这些人就会掏出手枪,将自己的战友亲自杀掉,以此“立威”。
为了能再见到自己的家人,冯学永只能委曲求全地加入了国军,整日过得浑浑噩噩。
直到有一天,冯学永的上级将他召集开会,对着部队的全部战士说道:“兄弟们,今天我们要帮助了,你们也好有条活路,你们要准备好才行。”
“砰——”还没有等上级开口,冯学永的排长就拿着枪托狠狠地砸了他一下,张口骂道:“你用懂吗?你再多嘴我就砸死你!”随后排长一脸谄媚地看向了上级。
冯学永加入后发现此地和军队很不一样,这里不光没有随意施暴的长官,还讲究“官兵平等”,当他们得知自己是被抓壮丁加入了之后很是同情,每次吃饭都会多分给自己一点。
自从冯学永加入后,每当他路过村子时,村民们就会将自己的粮食塞到冯学永的衣服中,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奶奶看见他后直接将自己的拐杖递给了他,说道:
“小伙子,我这把老骨头过不了几年了,这拐杖你拿着,走路的时候能省点劲,好在战场上打!”
冯学永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当时就愣住了神,对他格外注意的连长注意到了情况后急忙走了过来,劝说道:“老人家,你不用送了,我们收的东西够多了,您就放心吧。”
在连长的劝说下,老人这才没有将自己的拐杖送了出去,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将自己的粮食塞到了冯学永的手中,嘱咐他要好好照顾自己。
看着亲切的老乡,冯学永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把人民当作亲人一样对待,人民群众当然不会害怕,谁又会对自己的亲人下手了?
,就是!是他们把自己抓上了战场,是他们让自己妻离子散,多年的屈辱瞬间爆发,冯学永再也不能抑制住心中的怒火,他现在只有一个念头:
之后,冯学永自愿参加了淮海战役,这里并没有督战队,只有带着士兵们勇往直前的将领,深受感染的冯学永拿起了手中的,将一发发愤怒的子弹射向了旧社会的大门。
随着反动派被赶出大陆之后,冯学永终于能回到家乡探亲,可正当他向部队领导请假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
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冯学永将自己的回家的行李换成了出征的行囊,跟随部队跨过国门,向着朝鲜方向前进。
在出征之前,冯学永的战友问他:“你离家这么多年了,可完全和上级说一下嘛,大家都知道你的情况。”
冯学永却义正词严地说道:“没有国哪里来的家,美国鬼子要是不除,我这个家能好吗?”
冯学永在朝鲜战场战斗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跟随部队来到了福建前线,防备蒋介石的反扑,冯学永也因此见到了自己的妻子——李秀英。
1950年夏,安徽、河南两省天降暴雨,淮河堤坝溃决,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仅受灾耕地就有4350万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这时,毛主席的秘书将一份来自安徽的电报送到了主席面前,说道:“主席,这是安徽、河南两省的报告,几天前,两省突降大雨,导致淮北地区出现了特大的洪水,淮河堤坝已经溃决。”
主席听到消息后很是难受,他急忙问道:“当地群众怎么样了?他们有没有危险,损失大不大?”
当毛主席得知人民群众受苦受难后,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了下来,他痛心地说道:“让人民受苦受累,那还叫什么!”
随后,毛主席亲自指示道:“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我们肯定要将淮河修好!”
于是在毛主席的号召之下,三百多万农民走上了工地,加入到这场治理淮河的战斗当中,而李秀英正是其中的一员。
当李秀英得知自己的家乡是治淮重点区域后,就将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到了继母家中,和26个姐妹一同组织了“女子突击队”,拿着扁担走上了工地。
李秀英虽然是女同志,但她并没有搞特殊化,不管是淘沙还是挑土,他总是带着队伍向前出发,烈日之下挥洒汗水。
“我们几个小姑娘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的担子,到晚上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睡不着觉,只能将扁担放到肩膀上压着,直到肩膀被压麻、压木,没有了知觉才会入睡。”
“我们几个小姑娘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的担子,到晚上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睡不着觉,只能将扁担放到肩膀上压着,直到肩膀被压麻、压木,没有了知觉才会入睡。”
然而,李秀英不过是众多工人的一个缩影,上百万的治淮农民睡了几个月的土炕,喊着“多干一方土,就是多打一个野心狼”的劳动口号,与大自然做着殊死搏斗。
有一天中午,正在工地干活的李秀英突然摔倒在地,他的口中也吐出了大口大口的鲜血,周围的工人赶紧将他送到医院医治。
主管淮河治理的钱正英部长得知消息后急忙放下工作,往医院奔跑。钱正英看着李秀英高耸的肩膀和满是鲜血的嘴唇,不由自主地流出了眼泪。
随后,他特意嘱咐医生:“李秀英同志一定要多休息几天,我要是不开口,你们不准让他出院。”
可李秀英却拒绝了部长的好意,他喝了口水就又跑到了前线工作,谁也劝不住他。
1951年7月,在千千万万个“李秀英”的努力之下,润和集分水闸工程顺利提前竣工,而李秀英则被评为了“特级治淮劳动模范”,成为了万千代表之一。
1951年国庆前夕,李秀英作为全国特级治淮劳模和农业水利系统的劳动模范代表将要参加全国政协的一届三次会议。
当会议进行的第三天,众位代表都在有序的离场,这时毛主席缓缓的向李秀英走来,站在了她的身边。
正在李秀英不知所措的时候,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道:“主席,这就是特级治淮模范李秀英同志。”
毛主席高兴地点了点头,随后伸出了他温暖的右手,亲切地说道:“李秀英同志,你和几百万的农民一样,都是我们的功臣啊,我要感谢你!”
激动的李秀英立即握紧了主席的手掌,激动地说道:“主席,我们治理淮河就是帮助自身,是应该的!”
看着亲切的毛主席,李秀英鼓起勇气将自己的钢笔和笔记本递了出去,说道:“主席,我想让您签个名。”
毛主席笑道:“功臣的要求我肯定同意啊。”随后主席坐在了第一排的座椅上翻开本子,将自己的名字认认真真地签了上去。
与此同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一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而作为特级劳动模范的李秀英也多次出境,并于1952年在全国上映。
电影上映之后,驻守福建的部队组织全体官兵观看此纪录片,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观看电影之时,一声悲痛的哭声在队伍之中传出。
当兵六年,这是冯学永第一次见到妻子的身影,他直指屏幕上的李秀英哭诉道:“这是失散多年的妻子,我们有六年没有见了!”
部队领导得知此事后极为重视,立即派人到安徽省颍上县打听情况,证实了特级劳模李秀英确实是冯学永连长的爱人。
但是冯学永担心妻子再嫁,直到三年后才给李秀英寄过去了一封家书,将自己的思念叙述了出来……
1955年,收到家书的李秀英在得知丈夫经历后立即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拥入了丈夫的怀中。
一年之后,李秀英放弃了安徽省水利局的工作,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福建省南安区陪伴丈夫,从此再无分开。
当初李秀英做出这个决定之时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在他们看来,一个国家的“铁饭碗”要比一个随时退伍的连长更有价值,可李秀英却认为:“没什么比团圆更重要……”
短短的“团圆”二字却诉说出了李秀英和冯学永的六年时光,从壮丁到连长;从艰难生存的家庭妇女到全国闻名的治淮功臣,正是这两个字支撑了他们六年。
六年的战火燃烧了焦土、房屋、生命,可有些东西依旧存在,爱情、亲情、友情、信仰,他们在时光的磨炼中更加耀眼、璀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