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BOB体彩综合

【土壤地理】土里有什么?土壤为何会肥沃?中学地理要了解的肥沃!微专题:

发布时间:2024/06/02       来源:BOB体彩综合

  土壤是位于陆地表层的一个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等组成。

  所以,你真的吃土的话,将会吃到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水分、空气……(好像很丰盛的样子~)

  土壤由固相、气相、液相组成。其中,固相是土壤的土粒部分,主要由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约占土壤容积的50%;土粒之间为土壤孔隙,充满了土壤空气(气相)和土壤水(液相)。

  土壤矿物质来自岩石的风化,是土壤的“骨胳”,约占固体重量的95%以上。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可提供氮素以外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元素(磷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等)。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碳的各种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尽管只占土壤总量很小的一部分,但它是土壤固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土壤形成、土壤肥力、土壤环境保护和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成分是来自大气的氧气和氮气,以及土壤中植物根微生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土壤空气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种子的萌发、植物的抗病性。

  土壤水是存在于土壤孔隙或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水,其大多数来自是降雨、人工灌溉,或毛细管力吸引上升的地下水。它是农田作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和通气状况,对作物产量和品质起及其重要的作用;土壤水与地表水、地下大气水、植物水构成自然界水分循环体系,并且是水分转换系统的中心环节。

  正如每个地区的饮食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地区的土也不一样,而且不止每个地区,同一地区的土壤也不一样。这是由于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均存在差异。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它能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和土壤颗粒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产力的高低。

  一个发育良好的土壤一般有三个层次,A层由表土层组成,易松动,暗褐色,有机质含量较好;B层,通常称之为亚表层,由粘土和其他从A层淋滤下来的微颗粒组成,颜色较浅,有机质含量低;C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成为母质层。

  气候会影响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

  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跟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除了以上五种自然成土外,人为成土也是影响成土因素的重要原因。人类通过你自己的需求,改变土壤的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耕垦、施肥和灌溉(常见的人工土包括水稻土和灌溉土)以及对土壤的污染等。

  为什么作物连年种植产量低下品质越来越差?为什么土壤酸化板结严重,死棵烂苗矮化病害慢慢的变多?土壤到底怎么了?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础,作物的产量、质量都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肥沃的土壤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

  团粒结构是世界公认的最佳的土壤结构,因为团粒结构有着最佳的水、气、热、肥等因素的协调能力。 团粒结构最理想的粒径在0.5-10毫米之间,大小孔隙均匀,结构稳定。

  液体部分是指土壤的水分,它保存和运动在土壤的孔隙之间,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

  团粒结构有着良好的协调水分和空气的能力。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由于团粒间大孔隙增加,大大地改善了土壤透气能力,容易接纳降雨和灌溉水。水分由大孔隙渗入土壤,逐步进到团粒内部的毛管孔隙中,使团粒内部充满水分,多余的水分继续渗湿下面的土层,减少了地表径流和冲刷侵蚀。

  大孔隙中的水分渗完以后,空气就能补充进去。团粒间空气充足,团粒内部贮存了水分,这样就解决了水分和空气的矛盾,适于作物生长的需要。

  雨后或灌溉后,团粒结构的表层土壤水分也会蒸发,表层团粒干燥以后,与下层团粒切断了联系,形成了一个隔离层,使下层水分不能借毛细管作用往上输送而蒸发,水分得以保存。团粒结构使土壤变成了一个“小水库”。

  团粒结构既能够贮存养分,又能够或快速或长效地释放养分,可以很好地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之间的矛盾。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团粒间大孔隙供氧充足,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因此团粒表面有机质、矿质养分等分解快而养分供应充足,可供植物利用。团粒内部小孔隙则相对缺乏空气,微生物活动缓慢,一些厌氧微生物进行嫌气分解,有机质分解缓慢而养分得以保存。团粒结构外部分解得越快,内部空气就越少,分解也就越慢。所以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由团粒外层向内层逐渐分解释放养分,这样一方面既源源不断地向植物供应养分,另一方面,可以使团粒内部的养分积存起来。

  团粒结构内部水分保持得好,干湿度变化稳定,那么土壤的气温变化就越小,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土壤气温变化小不但可以降低对根系的影响,同时对整个棚室提供了稳定的夜温,有利于植物生长。

  团粒结构中包含一定量的有机弱酸,它们能起到对酸碱度的良好平衡。酸性土壤,氢离子浓度大,铁铝氧化物多,这些有机弱酸可以与铁、铝离子结合,释放出氢氧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起中和反应,以此来降低了土壤酸度。对于碱性土壤,这些弱酸可以与过量的碳酸钠、钙、镁盐等发生反应,降低土壤的碱性。

  总而言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着水气、养分供应与积累协调、耕性良好、根系生长良好的特性。团粒结构是农业丰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是土壤最理想的结构,是土壤肥沃的重要标志。

  温带半湿润气候、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目前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将黑土列入半水成土纲中。我国黑土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美国黑土分布在中部偏北的湿草原带,故称湿草原土。

  我国黑土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为其气候特征。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土体内盐基遭到淋溶,碳酸盐也移出土体,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中铁锰还原,并在旱季氧化,形成铁锰结核,特别是亚表层表现更明显。所以,黑土是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滞水潴积过程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自然状态下,黑土腐殖质层可厚达1米,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黑土开垦后,腐殖质含量下降,因母质粘重,土壤侵蚀明显,这是黑土利用中需引起注意的问题。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土分布区是重要的粮食基地。适种性广,尤适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等生长。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东北黑土地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

  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与东北黑土地不一样,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势平坦,坡地较少,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地区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兰整个地区,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至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多厘米。在美国,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举国震惊。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国外两大黑土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合理规划土地和建立科学耕作制度等开展研究,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保土轮作、套种、少耕、免耕等办法,充分的发挥耕作措施与林业措施相结合的群体防护作用,经过40年的治理,已见成效。

  我国黑土区的开发比国外两大黑土区晚,大规模开荒垦殖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近二十年来,我国已逐步加大了对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

  四川盆地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中国腹心地带和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这里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土富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中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原来土壤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和矿物质组成的差异,会让土壤呈现不同的颜色。土壤腐殖质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调节土壤颜色的深浅。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如新疆灰漠土。从灰到黑,颜色随腐殖质含量的升高呈梯度变化。

  矿物质有更神奇的效果,是它让土壤有了除黑以外的其他颜色。比如,氧化铁就是土壤矿物质中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色发红,或者呈棕红色。氧化铁又是一种善变的物质,在土壤里经常发生明显的变化。当它与水作用时,能转变为黄色的水化氧化铁,低洼潮湿的环境是这一变化的适宜条件。因而在这种地方,土壤常显黄色。通风不良、氧气缺乏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又变成了氧化亚铁。当土壤中的氧化亚铁较多时,土壤就呈现出灰蓝色。白色则常常与土壤里的盐分变化紧密相连。如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等盐类,以及高岭土、氢氧化铝等物质在土壤中呈粉末状存在时,都可能让土壤呈现偏白的颜色。

  紫色土则是由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发育形成,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多,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其土色的决定因子主要为其中含有的结晶性氧化铁和锰化合物。

  水稻土是一种人工土,是红壤被长期耕种、培植而成的,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它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来说十分重要。

  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这种土壤由于一直处在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并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响(水稻有通气组织为根部提供氧气),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油性:它是土壤腐殖质和粘粒含量适中的表现,有机质含量约29.2 g kg-1 (土0.46),粘粒含量.一般为16%左右,油性也是指拥有非常良好结构等的一个综合肥力较高的土壤性状。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包括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等。

  火山灰土 为在第四纪火山活动区由火山灰母质形成的各种土壤。分布在世界各地近代火山活动较频繁的地区,在中国的分布面积很小。有些发育程度较深的火山灰土剖面出现明显分化,肥力较高。这种土壤的特点是土壤质地较粗,孔隙度高,受侵蚀危害较大,并含有大量火山起源矿物。火山灰土:零星分布于死火山口附近,以火山喷发沉积物为母质,火山灰土的性质深受母质影响,其中含有大量火山灰,火山灰渣以及其他火山碎屑物;疏松多孔,容量很小

  印尼有大量肥沃的火山土田,相当于天然化肥田。热带最肥沃的印尼爪哇岛,是全球火山最多的岛,而且是基性火山土,占印尼面积6.8%,水稻总产量却占全印尼57%,稻米单产近350公斤/亩产,比泰国平均单产高1倍. 东南亚水稻总产量印尼第一,越南第二,泰国第三。

  东南亚是全球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为爪哇-巴厘-苏拉威西岛,吕宋中央平原是基性火山灰土,这几个岛是南洋地区水稻单产最高的地区,苏拉威西岛虽然平原极少但水稻总产能排印尼第三,总产量接原面积广布的苏门答腊,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岛为酸性火山灰土,土质虽比爪哇的基性火山灰土差很多,但在热带地区土质还是属上等土质,非州人口最稠密的卢旺达布隆迪也是火山密集,中美州萨尔瓦多-危地马拉.人口也集中在火山高原山区。这些活火山区土质相当肥沃。

  新课标增了“土壤”的内容,虽然旧教材没有系统的讲解,但是“土壤”的知识、散布在水环、农业生产,盐碱化与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章节中,考虑到高考地理复习的系统性,增设该专题并列入等级考教学要求。

  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与耕作。

  土层深厚,有直立性,富含矿物养分,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

  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

  由紫红色的页岩或砂页岩风化而成。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

  主要分布在秦岭—准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须根的生长。另外还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于蓄水种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比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地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土壤具备极其重大的蓄水、保水功能。正因为如此,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的旱情。

  (4)有些土壤,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够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高效肥力的能力。

  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南方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贫瘠。

  主要改良措施有: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主要施用氮、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下图中A点和B点为欧洲某地不同季节测定的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读下图,完成1~2题。

  2.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会加剧此现状的人类活动是()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各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三维坐标图的判读。读图可知,该土壤在不同季节固体颗粒含量基本不变(约50%),不同季节差异最大的是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结合选项可知应该是降水季节差异最大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第2题,土壤表层的盐分主要源自土壤底层,人类不合理的灌溉,使土壤底层的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向上运动,最终留在土壤表层。

  解析:选A。土壤厚度直接取决于风化作用的强弱,陡峭的山坡上流水、风力强,形成的风化层或者土壤很容易流失。

  土壤湿度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下图示意1981~2017年我国某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封冻期间土壤湿度不记录)。据此完成4~5题。

  解析:[第4题,本题不可根据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图进行区域定位,因为根据土壤湿度的大小是无法直接推断该区域地理位置的。但能采用信息解读的方法,材料“封冻期间土壤湿度不记录”,说明该地区土壤有封冻的现象,再结合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图,可知土壤封冻是在1月份,因此推知该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而选项中只有华北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月份气温降低,蒸发减弱,土壤湿度增加,同时12月份农作物需水量减小,也会导致土壤湿度增加。]

  (2019·河北唐山一中冲刺卷二)如图为辽宁阜新煤矿区五种不同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图,其中两种自然样地:自然耕地和自然林地;三种矿区样地: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排土场覆土平台和矸石山坡地。据此完成6~8题。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矿区样地中的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土壤水分变化最大,C项正确。第7题,图中显示,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多在10%以下,含水量小。由图可知,矸石山坡地坡度达37°,坡度较大;再加上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少;另外,地表矸石多,蓄水能力差,故A、B、C三项均相关。若地下暗河、裂隙多,则该地的五种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都较低,显然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小与D项无关。第8题,阜新煤矿区生态重建后,地表植被覆盖增多,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河水含沙量减小,水质变清,A项错误;地表植被覆盖增多,蓄水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减小,B项正确;地表植被覆盖增多,区域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大,气温日较差减小,C项错误;阜新煤矿区原先从事的是矿业生产,生态重建主要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不会导致农业出现大幅度减产,D项错误。

  (2020·佛山测试)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回答9~12题。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解析:第9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紧密关联。第10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有着非常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11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12题,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温度状况比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是最大的陆地碳库。土壤中的碳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巨大变化。如表示意陕西省黄土台塬1985~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据此完成13~15题。

  13.1985~2015年黄土台塬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减少幅度最大的是()

  解析:第13题,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居民工矿用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为(9 704.88-9 307.84)÷9 704.88×100%,约为4%;同理可计算出,园地面积减少约21%,草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约为26%,故选C项。第14题,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是紧密关联的,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不能离开生物作用。第15题,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提高,意味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多,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减少大气圈中的碳含量,从而缓解全球变暖,①②正确。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组成物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土壤组成物质的变化几乎不可能影响水土流失,③错误;化石能源的消费属于人类活动,而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提高主要属于自然过程,④错误。

  (2020·武汉模拟)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6~17题。

  解析:第16题,从图2能够准确的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一定要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项错误;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项错误;从图2能够准确的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界的力的作用,土壤肥力流失较多,有机质含量较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较强,C项正确;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项错误。第17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能够大大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的作用显著),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项错误;从图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项正确;大棚温室改变的是热量条件,不可能影响有机质含量,C项错误;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项错误。

  解析:第18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19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20~22题。

  21.若该地单一种植春小麦,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导致该地土地表层盐分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22.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解析:第20题,图中看出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变小,地上生物根系不吸收盐分,A错;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B对;甘肃降水量较少,淋溶作用不强,C错;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轻易造成盐分增加,D错。第21题,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7月份天气炎热,水汽蒸发量大,表层盐度增加大,选择C。第22题,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增加绿色覆盖密度,并不是防风固沙,A错;不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B错;可以充分的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但不是生态效益,C错;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蒸发量,减轻表土盐碱化,D对。

  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某研究团队采集样本,检测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发现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据此完成23~25题。

  24.钠元素易淋溶迁移,检验测试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

  解析:第2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且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且由图可知,该地黄土层在不同的年代由不同土层构成,具有一定的层理性。因此,该地黄土层形成的地质作用可能为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第24题,由于钠元素易淋溶迁移,但检验测试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地表湿度大,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古土壤层钠流失。第25题,由于该黄土层是由不同土层构成,且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说明该地受到风力作用影响较大。由于风力侵蚀与搬运作用的不同,导致在该地区堆积的黄土层出现差异。风力作用主要在降水较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表现较为显著,因此该剖面地层分布反应古气候多次变化,干旱期长。

  (2020·湖南名校联考)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26~28题。

  ①平整土地,全力发展种植业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③实施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解析:第26题,印度半岛属于季风气候,甲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丁地地处背风坡,降水少;甲地位于山地,地形崎岖,丁地位于高原,地形平坦。第27题,土壤侵蚀危害大小主要跟人文因素相关。甲地虽然侵蚀强度大,但是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丙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丁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乙地虽然土壤侵蚀强度不是最大的,但是其人口最密集,工农业比较

  发达,经济发达,城市集中,土壤侵蚀对这一地区影响最大。第28题,甲地属于山区,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甲地区适宜造林种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

  (2020·六安毛坦厂中学模拟)蔬菜大棚土壤主要由人工控制,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但高温、高湿、高蒸发量、无雨水淋洗、复种指数高、持续施肥且施肥量大等特点,使它在理化性质上与大田土壤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山东省寿光市某镇蔬菜大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种植年限变动情况。据此回答29~31题。

  31.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大棚内浅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快于深层,主要是由于棚内()

  解析:第29题,由图可知,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0~10 cm 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A、B错;由三条曲线的差异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减小,C错、D对。第30题,与大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还在于蔬菜对肥力的要求比较高,大棚内持续大量施肥;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复种指数高会造成有机质含量降低。第31题,大棚内雨水淋洗作用弱,浅层有机质下渗慢,使浅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快于深层;热量充足会加快蔬菜生长,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棚内蔬菜根系较浅,不易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浅层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

  (2020·广州模拟)读黄土高原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0~500 cm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随纬度变化图,完成32~34题。

  33.造成黄土高原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纬度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是 ()

  34.图中Ⅰ、Ⅱ、Ⅲ、Ⅳ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Ⅰ含水量较高的原因是()

  解析:第32题,图中显示,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在各纬度均比另外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高,说明Ⅰ土地利用类型对水源要求最高,经常有水分补充,因此Ⅰ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为农田。Ⅲ、Ⅳ土地利用类型相比较,Ⅲ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要高于Ⅳ土地利用类型;乔木和灌木相比,乔木根系发达,生命力更强,蒸腾作用更强,消耗水分更多,乔木林地的土壤水分较低,由此判断,Ⅲ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木林地,Ⅳ土地利用类型为乔木林地。第33题,图中显示,黄土高原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随纬度变化大致规律为:纬度较低处含水量较高,纬度较高处含水量较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往西北减少,大致纬度越高,降水量越少,即向北补充土壤的水分减少,导致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向北减少。图中显示,同一种植被类型不同纬度有明显差异,说明这种纬度差异与植被类型不同无关。纬度较低地区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土壤剖面的平均含水量更低,与图中纬度差异特征不符。同一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人为干扰强度相似,而同一类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的纬度差异明显,说明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纬度差异与人为干扰强度关联性不大。第34题,根据第1题的判断可知,Ⅰ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该地属于灌溉区域,地下水水位高,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较高。黄土高原河网的密度和土壤特征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是相同的,不会造成含水量差异。农田中农作物收获后,植被覆盖率较低;如果植被覆盖率高,则截留水分应该多。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35~37题。

  解析:[第35题,根据图示信息,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东西方向有明显不同,图中显示该山体东西两侧纬度接近、海拔接近、坡度差距小,但东西坡向不同,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导致了黄棕壤、黄壤两种土壤分布下限的不同。第36题,图中山体处于亚热带区域,褐红壤地带位于山体内部的河谷地带或较低海拔的坡地,降水较少,难以发育森林,故该地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灌丛或草类植物。第37题,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处于河谷一侧岸边,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量不可能最大;这里海拔高,地表起伏大,土层薄,土壤肥力较低;降水变率大,温差大,天气特征情况较差,由于坡度大,地势高,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

  (2019·韶关模拟)森林能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大多数来源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4~6题。

  39.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根本原因是()

  40.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解析:第4题,图示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第5题,武夷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CO2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第6题,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而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差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CO2排放量较大。

  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读图,回答41~42题。

  41.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粘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动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解析:第41题,四条曲线代表四种土壤,而这四种土壤又可大致分为干和湿、粘和沙,就入渗率而言应该是干>湿,沙>粘,所以①——干沙壤土、②——湿沙壤土、③干粘壤土、④——湿粘壤土。第2题,在刚开始下雨的土壤相对较干,雨水下渗的更快,入渗率更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分为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下图为北半球季节冻结层与季节融化层深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3~44题。

  解析:第43题,由图知,从多年冻土南界(下界)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减小。第44题,季节冻土在夏季融化,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利于根系向下伸展。

  47.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此现状的人类活动是

  解析:第45题,理想土壤体积组成是固体颗粒约占50%(矿物质占40%,有机质占10%),余下的水分和空气大约各占一半。如水分太多,则空气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如空气太多,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P点固体颗粒约占51%,水分约占39%,空气约占10%。因此土壤中空气不足,水分过多。

  第46题,P是我国某地区土壤物质组成的体积分数,则其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夏季多雨。A、B、C三项中的三种气候类型我国没有分布。

  第47题,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会导致盐碱化现象。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都会使地下盐分上升,导致盐碱化现象。

  土壤微生物是指土壤中体积很小的活的细菌、真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 cm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据此完成6~8题。

  解析:第48题,读图分析可知,在各类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并且高值相差不大,无显著的纬度变化和海拔变化,故答案选C。第4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在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温度高,枯枝落叶较多,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较多,故答案选B项。第50题,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最大,因此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故答案选A。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每时每刻文末留言联系标注明确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多国政客谈论“开战”可能,俄方警告或致局势失控,欧洲对俄乌冲突分歧加剧

  一夫一妻制违背人性,95%的人结婚后会生病,因为欲望没有满足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Midsummer Legs Dream》免费登Steam 踩踏解压

  高三学子的最后一课,全班的“请假条”让老师哽咽,网友:孩子们记得常回家看看

  傅首尔的童年以批评和进一步要求为主,升学压力大,父母的观念也比较老旧,考了一百分,父母也不会鼓励,而...

  乔思伯 CR-1000 V2 PRO ARGB 风冷散热器开售,119 元

  华为全能充磁吸移动电源 6 月 10 日开售:5000 毫安时,369 元

  Linux采用率在Steam调查中突破2%临界值 AMD CPU使用率突破75%

Copyright © bob体彩官网综合_app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10138号    Sitemap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