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仿佛迷宫一般七拐八绕的山洞里,江师傅熟练地驾驶着。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忽然眼前一亮,百层楼高的大坝随即耸立在我们眼前……
5月31日,目前在建规模世界第一的巨型水电工程——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大坝全线米级特高拱坝建造技术实现世界引领。
面对这一重大工程的重要节点,总台新闻中心提前策划,组织报道团队在今年3、4月份先后两次前往大坝踩点。
历经一天的颠簸、熬过核酸检验测试的漫长等待,报道团队终于登上高点。尽览大坝全貌时,大家难掩心中的震撼与兴奋——
遗憾的是,一个月后再来踩点,水库已经蓄水,“百丈高楼”只有一部分露出水面,“马脖子”的高点优势已然殆尽,不得不扼腕舍弃。
这道“百丈高楼”一般巍然耸立的白鹤滩大坝,是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高拱坝,在建设中诞生了多项被人们称作“奇迹”的世界纪录,创造了6项世界第一。
这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又兼顾着防洪、拦沙、航运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综合效益。
大坝处于金沙江深V型峡谷之中,两岸空间存在限制,需要开挖地下洞室以布置引水发电系统设备。
在山洞里,建设者们布置了130多条隧洞,总长度达217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天津距离的1.7倍;地下洞室开挖量达2500万立方米,足以填满两个西湖。
“老司机”江师傅在大坝奔忙多年,条条隧洞早已了然于胸。载着报道团队,车辆在黑暗的隧道中有条不紊地穿行着。左转右转不知穿过了多少隧道,只见眼前豁然开朗,已到达大坝发电厂房。
回忆初见厂房时的场景,大家仍忍不住赞叹:“虽然现场堆满了各种设备和巨大转轮,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空间巨大!”
“这里是全地球最大的地下发电厂房,放下一艘航空母舰还绰绰有余!”江师傅介绍着,言语间无不透露着骄傲与自豪。
地下发电厂房分别位于大坝两岸的山体内,左右岸对称。厂房内分别布置8台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当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时,一天的发电量可满足5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
身处在恢弘的地下发电厂房之中,一时间让大家眼花缭乱,“无人机、高点、机器人主观镜头、二游机统统上阵!这里来个机位,那里也来一个机位……”
每个人都激动地构思着,畅想着,到头来一算,机位数量早已超出了转播车讯道能力。
于是,驱车一路疾驰从大坝右岸开到左岸,从柏油路开上土路,再徒步穿过一片狼藉之地,在几条“大黄”的眈眈虎视之下走过一道铁丝网门,又越过一座小桥,来到了一片狭长的空地上。
既能看到大坝,又能看到泄洪口,还能兼顾上下游的环境,于是在后来正式直播时这里便成为了重要机位之一。
正所谓,“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路的勘察走访,让总台记者们切身感受到了国之重器带来的震撼,也深刻体会到了建设者们技术报国的一腔深情。
从大坝建设到水电机组,创造出诸多世界之最,拥有了众多中国创新,这其中的关键之关键则是数万名的工程建设者,他们是此次报道的重点对象。
“白鹤滩水电站20年的规划建设,就像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的经历一样,白鹤滩大坝也像一个有血有肉、体格健壮的青年一样,最终矗立在世人面前。”采访中,总台记者们如此感慨。
白鹤滩大坝建设期间,建设部是管理着整个大坝的指挥中枢,钢筋就像骨骼,混凝土相当于肌肉,喷浆则等同于皮肤,这些都是大坝建设的核心岗位。
搜集到这一些信息以后,总台记者们从几十个人物资料中选出了建设部主任、钢筋工、混凝土工、喷浆工四名相关岗位的建设者作为采访对象。
白鹤滩建设部主任汪志林,也是大坝建设的总指挥,皮肤黝黑,看起来十分干练。
但汪志林“惜字如金”,这让总台记者们犯了愁。正当大家犹豫要不要继续采访的时候,一到施工现场,惊喜来了!
汪志林眼睛里仿佛放了光,话也多了起来。低热混凝土、大坝温控、智慧大坝……各个工种和技术他都如数家珍。
看一眼现场就知道工程的进度快慢,摸一下就能测出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优劣,踩一下就能了解养护是不是到位……
在现场检查时,汪志林发现的许多问题总是一针见血,每次都让实施工程单位如临大考。
在检查时,汪志林指向远处的一名实施工程人员和记者说,“他刚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干杂活的普通工人,每次我来检查的时候会看到他在整理材料和工具、打扫卫生”,汪志林由衷地为他点赞,“一个工人对细节和环境的关注是责任心的表现。现在,他已经成了一个施工班的班长,他们班组月月都是大坝的先进班组。”
在大坝工地上,如同这位班长一样进步斐然的工人,还有许许多多。记者正常采访到的一对喷浆工夫妻,同样如此。
刘启珍和段英勇夫妇是农民工的典型代表,在2万人的施工队伍里,有6千多人是本地人从外地回家在白鹤滩的务工人员。
他们有些以前只是在家种地的农民,在参与了白鹤滩项目后学会了技能,成为了技术能手。
刘启珍和段英勇夫妇所从事的喷浆工属于高危职业。在289米高的大坝上,安全绳的一头是坝上的妻子,一头是在半空中施工作业的丈夫。
虽然辛苦劳累,但夫妻互相照顾,保证安全,且收入相比务农甚为可观,参与到白鹤滩大坝的建设中,幸福感与自豪感同步倍增,夫妻二人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白鹤滩水电站这一项国之重器背后,一个又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正在同步上演着。
诸如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能以天气温度计算施工速度的混凝土浇筑班班长赵怀同;
干活从不惜力,说起话来底气十足,大坝上有名的“拼命三郎”钢筋班班长邱廷银;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大坝建设者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职尽责,用智慧和勤劳为祖国再添“国之重器”。
在为期9天的拍摄期内,共拍摄素材800多条,其中4K素材400多条,同期声90多条,录音音轨40多条,素材总量达859G。制作的多条视频报道短片,在新闻频道重点时段先后播出。
为此,报道团队不止关注大坝浇筑到顶的这一个瞬间,而是连续两天在《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进行直播连线。
从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开始预热,再到全线浇筑到顶,报道团队以直播的形式,忠实记录工地的进展和新变化。
慢直播中,数个景观镜头多方面展示大坝震撼场景和工程进展,多角度展示大国重器。网友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观看,还可以自主观察、思考、评论,留给网友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5月31日的新媒体直播中,报道团队还在位于大坝最佳观赏平台搭建了移动开放式演播室。
以大坝出水口为背景,做到“在大坝现场讲大坝”,发挥沉浸式直播间的优势,让网友们更直观地观看到大坝现场的壮美景象,提供更多捕捉细节的机会。
直播中还邀请了白鹤滩建设工程部的两位专家,一同解密这项大国工程。同时穿插四路记者在大坝施工现场、生产厂房、左右岸地下发电厂房等现场直播,“上天入地”地全方位揭秘这一大国重器。
长达3小时40分的直播,观看量突破1000万,相关话题还一度进入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为祖国打call。
经济报道专业性强,如何让晦涩难懂的工程建设专业术语触达人心?报道团队巧妙选择了“改进报道语态”。
“改进报道语态就等于一个‘翻译’工作。我们要在充分了解了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提下,将专业工程术语翻译成‘门外汉’都能听得懂、看得明白的通俗语言。”
例如,在大坝全线浇筑到顶当天,记者提前三天就准备好了水电站枢纽效果图,通过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水电站是如何引水发电的↓
直播中还选用了新型材料的大坝混凝土芯样,现场进行实验以观察新材料成效;以及启用了机组模型和发电原理图版,以便直观地了解新材料、新装备。
当然,这还远远不足!直播中还邀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和主持人参与到节目中——人工智能机器人。
AI机器人参与节目中,形式新颖但技术难度较大。尤其在大坝现场,还需要机器人具备无线视频输出的功能,这正是目前市场上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欠缺的。
为此,报道团队紧急与机器人厂家共同商讨进行升级改造,仅用了半个月便打造出一个适合节目形态的智能机器人,实现了机器人主观镜头的无线高清输出。
《你知道白鹤滩水电站下有个巨大的“地下迷宫”吗?跟着小机器人一起去探险吧!》
此次报道中加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元素,主要考虑到白鹤滩水电站这种工程建设项目有很多科技元素、创新元素,希望借助机器人的智能化,做好翻译工作。
结合金沙江上四座梯级水电站与三峡工程,用从卫星地图看这五座水电站的创新形态,报道团队制作出了《全球前十二大水电站五座在中国》短视频,引发多家媒体转载与传播。
结合白鹤滩工程所创造的“之最”,制作《数据看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视频,在大小屏均予以展示。
此外,报道团队还将大屏采访中的亮点内容单独提拎,制作的《工程师提到我国水电站忍不住凡尔赛》等短视频,引起网友们的热议,相关话题还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三名。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巍然耸立。它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家名片”,也是长江流域防洪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电工程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意义。
●巧家县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告知书●巧家:产业兴 乡村美 农民富●巧家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巧家:奏响兴教“奋进曲” 谱写教育“新篇章”●巧家:高峡平湖 气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