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学院夏军院士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2年暑期,学院“江河十年新变化 青春献礼二十大”实践队赴黄河、长江流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1年7月,学院学子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3个特等奖,位列参赛高校总成绩第一。
70载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杰出校友,产生了一大批高端科研成果,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乃至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回眸70年,一批批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出台,一批批标志性成果涌现,一份份武大方案不断呈现。
一代代水利人从始至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踔厉奋进,与时代同频共振,激流勇进,谱写了一部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奋斗史。
今天,壮丽的画卷正在展开。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位列前三,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水资源工程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位。学院已成为国内外水利水电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高层次水利人才。学院集中了全国高校几乎所有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和中南地区高校所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设6个系,形成较完善的高规格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生态系统。1958年,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被视为建院的中心工作,学院教师主动学习前苏联先进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治河工程及河流泥沙本科专业,出版了第一本农田水利专业的教科书,开展完整的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博研究生,成人教育及留学生教育。招收越南、阿拉伯国家留学生62人,这中间还包括研究生3名。
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并重。聘请多位前苏联专家当教师,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1958年,张如屏院长受到主席接见。1960年,叶守泽教授在越南支教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长江中下游水流挟沙力研究、三门峡升船抬高排架应力分析研究、瞬时单位线的分析与计算、长江中游河段人工裁弯河道演变研究、预裂爆破技术等成果产生了重大理论、现实价值。脉动流速仪1961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受到瞩目。6项科研成果在1978年年初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院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上来,推动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发展,书写了“春天的故事”。
197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党代会提出,培养更多的又红又专的水利电力建设事业的科学技术人才。1993年更名为大学;1994年重组水利学院、水力发电工程系;1998年,水利学院、水力发电工程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并再组为水利水电学院。
学科建设快步推进。4个学科成为国家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学科,其中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是国内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获首批且唯一国家重点学科。3个学科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水利工程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水利部泵站测试中心成立。
教师队伍名师云集。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展职称改革,选派教师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拥有9位博士生指导教师。谢鉴衡、张蔚榛两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推出学分制、“五校联合办学”,3种教材被评为“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全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办全国唯一的水文水环境专业本硕连读班,形成了以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为主体的完整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张瑞瑾教授、谢鉴衡院士等创立了河流水沙资源调控理论体系,发展了河流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理论,建立了动床和复杂河网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长江防洪以及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解决作出突出贡献。张蔚榛院士、茆智院士等持续开展地下水-土壤水盐运动、灌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探讨研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我国水稻水分管理国际领头羊。学院牵头6项、参与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际合作交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学院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始向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拓展,招收法国、加拿大留学生,聘请美国、英国10多位教授来校讲学、研究,举办多场国际会议,接待外国专家学者20多批次。大批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讲学,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
强强联合的“新”武汉大学组建,水利水电学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师资上层次,学科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学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功能得到彰显,3次获评“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院党委书记屈文谦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实行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捆绑式发展。2002年,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设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水利工程获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成为第一批全国高等学校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2010、2012年,分别设立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安全保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强化“人才强院”战略。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导向,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腾飞计划,举办国际交叉学科论坛等。茆智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军、李义天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广鸣教授获评湖北省劳动模范。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在国内率先实行本科生“水利类”大类招生。2008年,建成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开办水利水电工程国际班。2011年,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设了国际水利工程管理试验班和水利水电卓越工程师班。13本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3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1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牵头的3项教改成果获评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对接国家重大需求。针对三峡工程、小浪底、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肖焕雄教授团队创建的施工水力学方向,建立了大流量、高落差、多戗堤的截流理论体系和施工导流的风险决策理论体系。学院获得3项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年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大关。牵头的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另有参与的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升温。举办“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高层次论坛”等19场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同行开展项目合作共计21项。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27人。茆智教授荣获“国际农业节水技术突出贡献奖”,许志方教授荣获“对国际灌排委员会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特别贡献奖”,夏军教授当选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并荣获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加速建设世界一流水利学科,走上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 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争创党建标杆学院。1个教职工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入选“湖北省首批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
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水利与土木矿业工程”学科群入选首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三。2019年5月,武汉大学工程科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学院对其贡献度排名全校第一。2022年,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水资源工程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位。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2018年两次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国家评估。整合优势资源申报的“水弹性城市建设水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得湖北省科技厅认定。学院正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积极推动传统学科向智慧水利、生态水利和城市水利转型升级。
人才队伍实现质的跨越。开展顶层谋划,以事业引人、以感情留人,坚持引育并举,筑巢迎凤,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吸引人才,深入实施“全球招聘计划”。夏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生练教授当选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拥有“973”计划专家3位,国家高层次人才44人次,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湖北省创新群体5个。9人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担任主要负责人,5人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担任主编。熊立华教授获评湖北省先进工作者。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学院勇担使命,正在这方面持续发力。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响应“双碳”战略,率先在全国水利院系开设智慧水电实验班和水碳循环与碳中和实验班(本硕博贯通培养)。4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实行一流学科群工科试验班大类招生和培养,牵头制定工科试验班本科人才教育培训方案。《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获批国家“双一流”课程、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上线本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获批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培研究生,聘请10余名海外学者给研究生全英文授课,打造学术交流品牌“弘禹论坛”等。大力开展“三全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前往六省九市,深刻体悟黄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活动,被人民网、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报道。研究生马鸿旭获《天才知道》全国总冠军。
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地方能力慢慢地加强。跟踪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战略需要,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智慧水业研究所、水碳循环与碳中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围绕国家水安全、能源安全、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近300项,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夏军、郭生练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水文预报与资源调度等研究,引领了全球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水文科学基础研究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应用研究的进展。学院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39项。在国际水利权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近2000篇,其中2021年ESI高被引论文21篇。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长江设计集团等大规模的公司签订了合作伙伴关系。2021年,水安全研究院上榜全球最佳水资源安全研究智库,是此次入选的水资源领域两家中国智库之一。
国际交流合作深度拓展。响应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立武汉大学国际水利水电研究中心,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共建喜马拉雅水电研究中心,为沿线国家培养了一批水电工程师,提供解决水利水电工程问题的中国方案,获批厄瓜多尔国际大型横向项目、“澜沧江非一致性径流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研究”项目等。与10个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18个国家和地区41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武汉大学第一个联合国教席落户学院,两位教授受聘为联合国“教席”主持人。学院举办“生态水文与水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10场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同行开展高水平的项目合作31项。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118人。获得国际奖励8项,其中夏军院士作为首位中国学者,获得国际水文科学领域最高奖“Volker奖章”,并荣获第九届国际水资源与环境终身成就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两个大局”,学院将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潮流,肩负新时代教育使命,在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奋斗中续写新的华章。(来源:中国水利报 图文由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提供,撰稿:龚文德等)
人民网武汉10月7日电 10月6日上午,水利工程学科发展论坛暨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建院70周年庆祝大会在武汉举行。500余位水利行业专家学者、行业管理部门代表、武汉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齐聚一堂,共谋水利事业发展。…
统一思想压实责任 切实落实防控措施 以坚定坚决态度和高效有力行动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0月6日下午,省委副书记、省长、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王忠林到省指挥部,看望慰问值班值守工作人员,研究部署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定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