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秘诀?就是一句话,干粮不能少,口罩要戴好,无人机是个法宝。”说起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更好地完成地灾巡查工作,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毕节分院院长胡才源说。
2月12日,毕节市纳雍县董地乡联合村到进新村的公路突发边坡垮塌,有可能对斜坡下方30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接报后的胡才源当机立断,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奔赴现场展开应急调查。
通过现场踏勘、无人机采集信息、无人机摄影成图作业等多种方法,团队不仅迅速查明了垮塌斜坡体周边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堆积形态等基本特征,并对此次灾害有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精准预判,第一时间为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治理灾害、防治隐患提供了全面、权威、精准的决策参考。
自贵州全面打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像这样的“临时出战”还很多。1月29日开始,贵州自然资源部门正式打响了疫情防控与地灾防治“双防战”,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出行秩序。
2月12日入夜,贵州省地质环境院铜仁分院院长杜方哥接到紧急电话:在梵净山旅游公路黄泥坳与二道拐之间发生一起崩塌地质灾害,希望能派遣技术员来现场进行应急调查,提出防治意见。
灾情就是命令。杜方哥立即与技术人员袁佐俊收集研究当地资料,为调查做好相关准备。次日清晨,两人与江口自然资源局地灾中心主任许军强汇合,带着刚开具的工作证明赶往梵净山景区灾害发生点。
现场,崩塌处还不时有碎石滚下,已堆积约200立方米的土石大部分在观光车道上,不仅损坏了道路,也阻断了梵净山山门至索道下站的唯一通道,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准确判断地灾成因,现场进行应急调查的一行人转向景区管理人员了解情况。可由于景区内的武汉员工较多,虽然大家都过了隔离期,但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仍需保持好安全距离。因此,这一次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在这样的安全距离中完成。在远距离的交流中,勘查人员了解了垮塌斜坡体周边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垮塌规模等基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此次垮塌的形成机制后,并对地灾发生的根本原因作出初步研判。
通过工作人员在现场勘查,还发现公路已发生崩塌的上部,仍存在近150方的危岩块体,综合判断受卸荷裂隙及软弱基座影响,在降雨等其他作用下有几率发生再次崩落。为此,应急调查工作组对景区地灾防治工作提出建议:一是景区要立即设置警示标志,封闭交通;二是要立即组织技术单位对整条旅游公路进行隐患再排查,确保景区开放时的安全;三是建议考虑以控制削方与边坡保护相结合的方案进行边坡治理,禁止爆破削方操作,确保实施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
目前,江口县梵净山景区观光车道崩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已经提交,相关的勘查设计、全面排查和工程治理正在持续推进。
“关键时期,党员先上,干部先上,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地灾巡查一线,这样的话常常能够听见。而这样的坚守,离不开全省自上而下的有序指导和调度。
疫情防控期间,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格外的重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后两次下发紧急通知,强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实巡查排查,提前统筹谋划年度防治工作方案编制、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自动化监测点建设和已建点设备异常快速处置等重点工作,严格实行地质灾害防治“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确保疫情防控和地质灾害防治“双统筹、两不误”。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周文两次到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调度询问值班值守情况,要求强化全省地质灾害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迅速启动地灾防治“双值班”机制,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对加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体系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运用,加强调度加快建设全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作出专门要求,并展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4轮专项调度,紧锣密鼓推进各项工作。
“虽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全国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真正到来,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与地灾防治‘双统筹、两不误’,更不能松懈麻痹、疏忽大意,必须从始至终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事业使命感,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快、更实更细,始终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说。
贵州省地环院铜仁分院派遣技术人员对地灾点进行技术调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排查地质灾害点25367处次,工程活动点1245处次,山高坡陡区域8385处次,发现隐患点变形25个,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7个。其中,对3个危急险重新增隐患点撤离受威胁群众10户47人,对其他变形和新增隐患点均采取加强监测、落实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预警信号、人员撤离路线等措施。此外,通过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体系监测预警平台,对全省808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进行远程调度,及时掌握各自动化监测点运维变动情况。通过群众有奖报灾微信平台已成功报灾并督促处置1起,地灾防治“万人微信群”对地质灾害排查也发挥了非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