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大型主题采访团抵达湖北宜昌。采访团一行在三峡大坝坝顶和左岸电厂等地,了解了三峡工程、三峡船闸、三峡升船机运行等方面的情况。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2008年汛末开始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连续8年蓄至175m正常蓄水位。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副局长胡兴娥对《瞭望》记者表示,三峡工程运行至今,在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峡工程的建成,标志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通过水库调蓄,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原来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的特大洪水时,可控制枝城流量不大于80000m3/s,在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保证荆江河段行洪安全,防止荆江地区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相对于初步设计中单纯对荆江补偿调度,《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中提出了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能够大大减少城陵矶附近地区分洪量。
2003—2017年,三峡水库累计实施拦洪运用44次,总蓄洪量1322亿m3。2010年和2012年,三峡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分别为70200m3/s、71200m3/s,均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63300m3/s,三峡水库充分的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最大削峰40%,使荆江河段沙市水位控制在警戒水位以下、城陵矶水位未超过保证水位。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洪涝灾害,7月1日长江1号洪峰(洪峰流量50000m3/s)过境三峡,三峡水库通过拦蓄,最大削减洪峰38%,避免了与长江中下游形成的“2号洪峰”叠加遭遇,大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1号洪峰过后,主动多次适时减小出库流量,大大降低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09~2012年三峡工程防洪经济效益达360亿元。
“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以后,根本改善了重庆到宜昌660公里的川江通航条件,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胡兴娥说,重庆至宜昌航道维护水深从2.9米提高到3.5米~4.5米,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提高到3000吨级~5000吨级,结束了川江自古不夜航的历史。库区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库区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数平均较蓄水前减少了约2/3,重大交通事故数约是蓄水前的1/17。
自2003年投运以来,三峡船闸持续保持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极大地促进了长江航运事业和沿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三峡船闸安全运作14周年,累计运行12.76万闸次,通过船舶76.77万艘次,通过旅客1219.92万人次,过闸货运量11.12亿吨,年均通航率94.31%,高于84.13%的设计指标,2008年试验性蓄水以来的年均通航率达95.86%,相当于每年比设计指标多运行1000多个小时。
2017年,三峡船闸货运量达1.3亿吨,是三峡蓄水前该河段年最高货运量1800万吨的7.2倍(如果加上翻坝转运货运量,三峡枢纽的年通过量将是蓄水前的7.6倍),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自2011年双向货运量突破1亿吨以来,上行单向货运量已连续7年超过5000万吨,其中2013年-2017年连续三年突破6000万吨,提前19年实现单向5000万吨的设计通航能力指标。
三峡升船机自2016年9月18日试通航运行以来,累计安全有载运行2526厢次,通过各类船舶2547艘次、旅客5.7万人次,过机船舶货运量57.4万吨,进一步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功能,并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三峡电站总装机225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是目前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截至2017年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电量10889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华中、华东地区及广东省电力市场供需矛盾。
三峡电站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输电格局的形成。同时,三峡电站具有的快速启停机组、迅速自动调整负荷的良好调节性能,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因此,除直接发电效益之外,三峡电站还有巨大的错峰效益、水火互补、互为备用等联网效益。2003—2015年,三峡电站利用自身优势热情参加电网系统调峰运行,平均调峰容量最高提高182万千瓦,有效改善了调峰容量紧张局面,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与发电直接相关的则是节能减排。胡兴娥表示,自2003年以来,三峡电站累计所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消耗3.6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亿吨、二氧化硫排放420万吨,同时还减少了大量工业废水排放,为节能减排和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长江上游来水年内分配不均,6—10月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全年的70%以上,12月至次年4月多年平均来水仅约4000—6000立方米每秒。三峡水库建成后,具有调节库容16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每秒,凭借良好的“拦洪补枯”的季调节性能,可有效利用洪水资源、增加枯水期长江中下游下泄流量,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和生态环境调节器。
2003~2017年汛前,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1780天,补水总量2205亿m3。与初步设计相比,三峡水库慢慢地提高了枯水期下游流量补偿标准,1~4月份水库下泄流量按6000m3/s左右控制,相比天然流量增加了1500m3/s左右。三峡水库为下游实施补水调度期间,平均增加航道水深0.7m,改善了下游航运条件,有效满足了下游生产、生活、航运、生态等用水需求。
据胡兴娥介绍,2011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面积干旱。为有效应对中下游持续特大旱情,三峡水库启动了抗旱补水调度,日均向下游增加出库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累计向下游补水54.7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中下游生产、生活、生态和通航用水条件,为缓解中下游特大旱情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2014年2月,受同期降水偏少、中下游水位下降和潮汐活动等因素影响,上海长江口水源地遭遇历史上维持的时间最长的咸潮入侵。为保障上海市供水安全,三峡水库第一时间启动了“压咸潮”补水调度,日均增加出库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累计向下游补水17.3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长江口水源地取水危机。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简称“四大家鱼”)作为长江中下游江湖复合ECO的典型物种,是衡量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度捕捞、水环境恶化、河道采砂等改变了四大家鱼繁殖需要的水温和水力学条件,导致四大家鱼产卵规模呈下降趋势。
为促进四大家鱼繁殖,2011年以来,三峡水库采取了持续加大下泄流量的调度方式,创造促进四大家鱼繁殖的水力学条件。2011年起,连续7年开展了11次生态调度试验。监测情况表明,在水温条件满足四大家鱼产卵的情况下,三峡水库实施生态调度期间,宜都断面均监测到四大家鱼产卵现象,截至2016年总产卵数量达8.33亿粒。三峡水库促进四大家鱼繁殖的生态调度取得了良好效益,其经验推广至了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2017年5月,向家坝首次实施了生态调度试验。整体看来,生态问题及其影响基本没有超出初步设计论证的预测范围。
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人工研究和增殖放流,有效减缓和弥补三峡工程对中华鲟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华鲟研究所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江心岛上,是国内唯一一家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李志远告诉《瞭望》记者,自1982年建所以来,研究所已累计人工繁殖并向长江中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500多万尾,有效地补充了中华鲟的种群数量。2009年10月,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该项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文/《瞭望》记者 王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