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辉煌70年】三峡水利枢纽:大国重器 治水奇迹

发布时间:2024/09/19       来源:科技创新

  作为治理长江水患的关键性核心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历经百年风雨周折,最终世纪梦圆,书写大国治水奇迹。

  如今,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它以恢弘昂扬的姿态,树起一座中华民族治水兴邦的丰碑,彰显“大国重器”的使命与担当。

  “小时候看到父辈们每年都到堤上义务劳动。冬季要加固堤防,免得第二年来洪水的时候大家措手不及……”自古以来,长江流域的洪水困扰着江汉平原。生长于此的黄爱国自幼见到父辈们每年冬天去长江岸边“挑堤”,但年复一年,效果甚微。

  驾驭洪魔、治水兴邦,是长江两岸人民的千年企盼。三峡工程,便在这样的期盼中应运而生。

  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开发三峡的宏伟设想,但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战乱不止,无力付诸实施。1953年2月,主席视察长江,专门同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谈了3天。林一山谈了在长江许多支流修建水库的规划。问他这些支流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上三峡一个水库,林一山说不行。说:“那为啥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从此,开始筹划兴建三峡水库,更是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诗篇。20世纪50—70年代先后开工建设了三峡试验坝——陆水水库大坝和三峡工程的航运梯级——葛洲坝工程,为建设三峡工程做了实战准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对建设三峡工程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资金筹措、移民安置的制约以及生态环境、国防等方面的担忧,三峡工程经历了久议不决的纠结期。随着我们国家国力逐步增强,建设三峡工程的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围绕社会各界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组织各方面专家再次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也是新中国70年历史上唯一由全国人大2 600多名代表投票决定上马的水利工程。

  三峡工程兴建前,荆江河段防洪标准10年一遇,超过56 7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就会带来荆江告急、长江告急。

  回顾1954年和1998年两次特大洪水,虽倾举国之力抢险,仍损失惨重。1954年荆江分洪区还被迫三次开闸分洪。

  三峡工程建成后,其221.5亿立方米的库容,能直接控制防洪形势最严峻的荆江河段洪水来量的95%,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2012年长江发生超过1998年的洪峰,三峡水库7月24日把最大洪峰流量从71 2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45 800立方米每秒。当晚,武汉市民在江滩闲庭信步,与1998年判若天壤。

  自具备挡水条件以来,三峡工程连续多年充分的发挥防洪作用,成功应对洪水的多次袭击。

  2016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1999年以来最大洪水。经科学调度,三峡工程成功削峰38%,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今年7月,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遭受强降雨,湖南省湘江下游干流发生超过50年一遇特大洪水。水利部门依据预测预报及时减小三峡出库流量,降低城陵矶莲花塘站水位,加快湘江和洞庭湖洪水的下泄速度,非常大程度上减轻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区堤防防守压力。

  截至2018年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47次,总蓄洪量1507亿立方米。三峡工程,让长江两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20世纪90年代,电虽然稳定了,但是到了高峰期还是不够用,有时候有些地区还要拉闸(限电),现在家里电器都开起来也够用。”洪阿姨生活的广东是中国用电量最多的省份,夏季的日用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今年突破这个用量的日期又比去年提前了3天,不过,洪阿姨根本不担心会断电,三峡水电站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广东用电的后顾之忧。

  在发挥防洪这个首要功能的前提之下,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正日益拓展,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它拥有32台70万千瓦机组,是稳定全国电网的支撑电源。截至2018年年底,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11 905亿千瓦时,相当于少燃烧3.81亿吨标煤,不仅有效缓解了华东、华中、广东等地区电力紧张局面,而且为全国减少碳排放、治理雾霾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世界上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

  它成就了“黄金水道”,让“自古川江不夜航”成为历史。三峡工程建成前,川江航道不少江段还需人力拉纤,且搁浅、触礁、翻船等事故多发,过川江就如同过“鬼门关”。三峡工程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宜昌至重庆段约660千米的通航条件,万吨船队可由上海直达重庆,船舶运输成本明显降低、安全性显著提升。2018年三峡船闸通过量达到1.42亿吨,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是三峡工程建设前最大年通过量的8倍。截至2018年年底,通过三峡船闸的货运量累计已超过12.55亿吨,极大促进了西南腹地与沿海地区的物资交流,有力支持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策略的实施。

  它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储备库,为沿江及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提供水源保障,具有重大的国家水安全战略意义。三峡水库利用巨大的调节库容“蓄丰补枯”,每年枯水期补水量200多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近60座城市、150余座县城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季节性紧张局面。截至2018年年底,三峡水库枯水期累计为下游补水1 950天2 432亿立方米。

  它实施生态调度后,助力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和长江口压制咸潮。2011年至2018年,三峡水库实行了11次生态调度,利用“人造洪峰”促使四大家鱼产卵繁殖,对中游渔业资源恢复效果明显。

  此外,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运行,以三峡水库为骨干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格局逐步形成,标志着长江治理开发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转变,将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优化布局更好地发挥能动作用。

  2018年4月,习在考察三峡工程时提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

  规模巨大,技术复杂,建设难度大,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坚持国内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科学技术创新,三峡工程建设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将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成了世界上混凝土量最大、坝体孔洞最多、泄流量最大的重力坝;建成了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建成了顶级规模、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建成了世界上提升高度最大、提升重量最大的垂直升船机。

  解决了大江截流、船闸深切岩体开挖、大坝混凝土连续浇筑和温控、重型金属结构安装、70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和安装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

  创造了112项世界纪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技术创新、发明专利1 053项。

  纵观三峡工程建设历程,自主创新的光芒闪耀不停。 以三峡工程为典范,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中国的水电技术跻身世界领先水平行列。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行,使多少代中国人治理长江洪水和利用长江水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它是大国治水的典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治国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兴”。我国水旱灾害频发,长久以来历代执政者都将“兴水利、除水害”当作治国理政的要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把治水兴水摆在关系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以三峡工程为典范,一批批兼具防洪、发电、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的重点水利工程拔地而起,这些“国之重器”正在或即将充分的发挥“兴水利、除水害”的巨大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Copyright © bob体彩官网综合_app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10138号    Sitemap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