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工作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为切实做好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以“水生态恢复、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资源涵养、韧性宜居建设”为重点,力争到2023年,全市建成区4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2900万吨,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和主城区地表水体水质达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6%,可透水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38%,初步建成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形成“山—水—林—城—湖”系统保护修复与治理示范、洪涝潮风险防控统筹示范、蓝绿系统交融下的水与园林协调发展示范。
(一)系统规划。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深化完善海绵城市相关专项规划,研究与编制区域流域、城市、社区等不同层级系统化实施方案。
(二)全域推进。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结合“五水共治”,统筹实施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地下空间、城市绿地及老旧小区改造、韧性城市等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年度任务计划实施,全市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
(三)示范引领。结合排水分区,重点打造“干一片、成一片”的示范区域,分年度、分类别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项目。
(四)长效管控。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健全海绵城市建设行政管理体系,完善技术标准规范,实现规划管控、设计审查、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全过程闭环管理。
围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主线,重点实施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城市更新等五大领域工程建设项目,全力将望江单元、东新单元、亚运村片区、杭黄一平方公里片区等打造成为“干一片、成一片”的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区,同步强化能力建设,为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实施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山林保育、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山体修复工作,构建天目山、白际山等自然生态屏障,打造浙西北山林生态廊道。[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水局,各区、县(市)政府]
2.实施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实施主城区东新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云城美丽河道建设及未来科技城河湖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等,快速推进阳陂湖湿地、南湖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责任单位:市林水局、市城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园文局、市建委、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三江汇未来城市建设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二)实施防洪排涝建设工程。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水安全保障体系。
1.提升流域防洪防潮能力建设。重点实施钱塘江海塘安澜工程、富春江治理工程、南湖滞洪区工程等,快速推进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责任单位:市林水局、市建委,各区、县(市)政府]
2.提升城市内涝整治效果。加强排水防涝系统建设,大幅度的提高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重点实施钱塘江北岸五堡排涝泵站工程、杭州市大江东外排工程、历史内涝积水点治理工程等。[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建委,各区、县(市)政府]
(三)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巩固“五水共治”成效,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实现区域水环境良性循环。
1.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施主城区红西河、引水河和沈家河等城市河道工程。[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林水局,各区、县(市)政府]
2.促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重点实施城北净水厂及配套管网泵站工程、七格净水提标改造工程和二污干管改造工程等。[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3.推进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在各类建设项目中落实源头地块低影响开发模式,采用各类海绵设施控制面源污染,降低入河污染量。[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各区、县(市)政府]
(四)实施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提高再生水及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
1.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大对钱塘江沿线带状水源保护区、闲林水库及新安江水库等水源地的保护和整治力度,严格实施饮用水保护区管理。重点实施江北和余杭取水口上移工程。[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林水局,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2.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持续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结合之江净水厂深度处理工程等,进一步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建委,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3.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加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合理选择“渗、滞、蓄、净”等措施,提升雨水资源利用率。重点实施之江生态湿地、青山湖横溪湿地公园等项目,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小区和公园绿地雨水资源回用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建委,各区、县(市)政府]
(五)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将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中,高质量推进“+海绵”建设。
1.开展老旧小区水弹性城市建设升级。以问题为导向,以“+海绵”理念提升人居环境。重点实施老旧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升级。[责任单位:市建委、市住保房管局,各区、县(市)政府]
2.加强新建小区项目管控。加强项目全过程管控,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阶段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管控要求,高标准开展“+海绵”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建委、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三江汇未来城市建设管委会),市钱投集团、市运河集团、市交投集团、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3.实施公共建筑“+海绵”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要求,并充分的利用公共开放空间宣传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重点实施西湖大学三期、亚运射击射箭现代五项馆等新建公建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教育局、市建委、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三江汇未来城市建设管委会),市钱投集团、市运河集团、市交投集团、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4.实施新建市政道路“+海绵”建设。新建市政道路全部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工作要求,合理规划利用道路绿化带实现雨水净化。重点实施亚运会媒体村道路等“+海绵”建设。[责任单位:市建委、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三江汇未来城市建设管委会),市钱投集团、市运河集团、市交投集团、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5.实施公园绿地“+海绵”建设。新建公园全面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工作要求,提升收纳自身及周边雨水的能力。重点实施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城东公园、北景园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园文局、市建委、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三江汇未来城市建设管委会),市钱投集团、市运河集团、市交投集团、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六)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完善规划设计体系,开展水弹性城市建设相关课题研究,构建水弹性城市智慧监督管理体系,有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
1.完善规划设计体系。快速推进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水弹性城市建设有关要求纳入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完善水弹性城市建设相关专项规划提供规划依据。(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修编,加快完成供排水一体化专项规划、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等。(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建委、市城管局、市林水局、市园文局)推进市区两级水弹性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编制,分别在流域和区域、城市和社区层面,明确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的问题与建设方案。[责任单位:市建委,各区、县(市)政府]
2.开展水弹性城市相关课题研究。开展市园林绿化海绵设计和建设、老城区污水提质增效等课题研究,为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提供有力指导。[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科技局、市园文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各区、县(市)政府]
3.建立数字化监测评估体系和管控平台。构建水弹性城市监测评估体系,在现有规划、水利、城管、建设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的排水管网和重要河道断面进行多项指标系统化监测,利用定量化评估实现精细化建设。[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城管局、市林水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县(市)政府]依托城市大脑、绿色建筑、规划管控等平台,积极探索数字化水弹性城市建管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统筹工作效率。[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城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水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数据资源局,各区、县(市)政府]
(一)加强组织领导。参照市水弹性城市建设协调小组的组织架构,各区、县(市)应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并组建专家库,推动形成市区两级水弹性城市建设行政管理制度和海绵技术联合管理机制。
(二)完善管控机制。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立法工作,健全规划设计建设管控机制。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要在规划条件审批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及相应指标;城乡建设部门要制定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图审和竣工验收办法;城管部门要牵头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运行维护制度;园林部门要在项目绿化方案审查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三)加强资金保障。各区要确保本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所必需的费用,制定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用地、融资等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切实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四)抓好宣传培训。充分的利用电视、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深入宣传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加强对有关部门及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培养本地技术人才,积极开展水弹性城市建设学术交流,逐步的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上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