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优”池州新画卷我市推进新时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纪实清溪河畔、平天湖边,杨柳依依,绿草如茵,休闲市民络绎不绝;工业园区热火朝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原标题:“三优”池州新画卷我市推进新时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纪实
清溪河畔、平天湖边,杨柳依依,绿草如茵,休闲市民络绎不绝;工业园区热火朝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道路交互与通行四通八达,城区四季鲜花盛开,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池州地区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彰显地方特色,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体系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正朝我们款款走来。
绿色是池州的底色,生态是池州的优势。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是美丽池州的日常“妆容”。自池州地区复建以来,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生态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池州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是池州生存发展的最大优势与资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池州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池州生态发展探索史,就是一部环境保护不断严格、规范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恢复地区建制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以贯之地做到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稳步的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到90年代末提出“以青山清水为本,发展生态经济”,从“十五”时期确立“生态立市”战略到“十一五”提出“不失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目标,从2012年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到2016年提出“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生态文明建设逐渐上升成为池州发展的行动纲领,地位越来越突出、方向越来越清晰。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实施下,全市大气、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在全省第一方阵,并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等系列“国字号”荣誉。
2016年以来,池州市深入开展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等“六治行动”,持续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27.7%,降幅居全省首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得到了持续改善。全省去年共发放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6617万元,其中,池州市获补偿金1152万元,总量居全省首位。
工业兴,经济兴;工业强,城市强。由于历史原因,池州历经“两撤三建”,(下转2版)
(上接1版)多次失去国家重点项目布点的机遇,但池州复建特别是撤地建市以来,知弱图强,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跨越,工业发展正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转型一直是池州工业发展的关键词。从“无工不富”的觉悟到重大工业项目的争取,我市工业发展“摸着石头过河”,从小而散到形成自身特色,产业定位逐步明晰,已形成“4+3”产业体系。2018年,我市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22.1亿元、112.4亿元、377.4亿元、64.1亿元,分别增长18%、9.5%、26%、2.8%。
电子信息产业“无中生有”,2018年实现产值73.8亿元、增速13.6%,占工业产值的10.4%。半导体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8年实现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10%,世界最薄6微米电子铜箔实现量产。
全域旅游风正帆张,大健康产业应势而兴,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6年以来,池州整市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九华山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天下粮仓文旅园等1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开放。池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朱备禅修小镇入围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九华山森林特色小镇入选首批国家试点。
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池州针对本地人才短缺现状,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促使30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与近百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全市工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11.9%、39%,2016年分别提高到12.7%、42%;2017年全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增长21.4%、产值占比提升到14.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9.8%、10.4%。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23.0%、17.5%。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公司等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正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工业逐步实现了资源型行业向制造业转型,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传统工业基地向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基地转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式向集群化发展转型,池州工业正步入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4个工业园区产值突破百亿,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85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10家;2户企业进入全省制造业百强和非公有制企业百强,其中,贵航特钢连续四年进入百强榜单,并成功跻身2018年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制造业500强。
“晴天是灰州,雨天是池州,物价是贵州”,这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顺口溜,真实再现了当年池州的落后情形。经过几十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如今,池州无论在总实力、城乡面貌还是人民生活、交通出行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地区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1.4亿元增长到2018年末684.9亿元;财政收入由0.7亿元增加到107.2亿元;三次产业体系由50.9:27.2:21.9调整到10.9:42.3:46.8,池州已从一个农业地区发展成以工业、旅游为主要支撑的城市。
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曾因交通瓶颈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池州,随着九华山机场、宁安高铁、东九高速、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港新旅游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运营,先后跨入“游轮时代”“航空时代”“高铁时代”。池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不仅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将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向池州汇聚。池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8平方公里,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达54.1%。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覆盖城镇和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5年实现县域全覆盖,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8年,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84元、14709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地增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全市贫困村全部出列。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上,池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速驶向高水平发展的历史新站台。(记者 钟斌)(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