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混凝土的发明和筑坝工程技术的慢慢的提升,水坝成为水利标志性工程,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引起了部分人士对其负面影响的质疑。如何趋利避害,在最大限度发挥水库(水坝)综合功效同时,尽力消除水库(水坝)负面影响,或将水库(水坝)不利影响降至最小(或可承受范围内),变害为利,是水利工作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水利是协调人与环境矛盾的伟大事业,除害兴利是水利永恒的主题,也是水利人追求的目标。自大禹治水以来几千年,我们的祖先建成了一批又一批水利工程,造福当时,泽被后世。目前,部分工程仍在发挥作用,如都江堰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浙江省丽水市的通济堰,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些遗存下来的水利工程,更多地依托了地形条件,体现了一个巧字。但是,由于受古代筑坝技术制约,这些水利工程大多以低堰引水为主,工程受益范围和程度受到了限制。
随着混凝土的发明和筑坝工程技术的慢慢的提升,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建设水库(水坝)成为水利工作的重点,水坝也一度成为水利的标志性工程。
筑坝建库、拦蓄洪水,从时空两个维度调节径流,变害为利,使防洪保安、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成为可能。人们受益于水库(水坝)的巨大贡献,获得了更安全的防洪保障,分享了水库洁净的水源,保障了农业、工业的生产用水,也依托库区的绿水青山发展了旅游业。
伴随着慢慢的变多水库(水坝)建成并发挥效益,人们分享了水库(水坝)带来的各种好处。与此同时,一些人从不同角度对水坝建设提出了质疑,对水坝建设心存疑虑,甚至误读、误判,造成部分社会公众不理解、不支持水坝建设,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水坝建设进程,进而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方面,水坝拦截了河流,形成了上下游两个存在高差的世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迴游鱼类的生长繁衍产生了影响。同时,水坝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改变了河流的天然状态,水流下泄过程受到一定控制,特别是会导致下游地区洪峰变小。部分工程引走了大量水资源,对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能够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引水式水电站会形成脱水段,部分调峰电站发电尾水丰、枯差异较大。水坝建设也会对区域其他资源利用如旅游、航运等带来影响。
在安全方面,从理论上说,水坝存在溃坝风险;战争时会成为攻击目标而成为潜在威胁;会引发一些地质灾害,甚至会触发一些小级别地震等。
在社会稳定和生产力要素方面,部分水坝建设会淹没土地,搬迁移民、影响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等。
这样一些问题和顾虑,正是水利工作者在水坝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认认真真地对待,逐一解决,但不可无限夸大。要站在现代角度,考虑水坝建设问题。一方面,人们需要水坝拦蓄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另一方面,水坝建设客观上也会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各方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坝综合效益同时,将不利影响降低至最小(或可承受范围内),变害为利,正是水利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浙江水坝建设历史告诉人们,在不同时期,水坝建设出发点不同,其功能因此不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决定了水坝开发方式
浙江水坝建设,古来有之。最近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将中国建设水坝的历史推至了4700~5100年前,早于大禹治水近千年。古城外建有平原低坝、谷口高坝等复杂水利工程,其基本功能是防御洪水、蓄水灌溉、促进农耕。古代浙江更多水利工程集中在河流中建设低矮的引水堰坝上,如丽水的通济堰、奉化的它山堰等,它们也可称为古代的水坝,和现今的水坝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坝低,基本上没有调蓄功能,只能借助略为抬高的水位实现引水灌溉、引水入村、引水设碓,低水平地利用水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们国家水利工程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浙江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包括一批以水电开发为主要目标的大型水电站,一大批以灌溉、防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利用工程,以及数量更多的中小型水库工程。这一阶段建设的水库数量和库容,占了浙江全省水库数量和库容的绝大部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没办法想象,假如没有那个历史阶段建成的一大批水库(水坝),浙江经济、社会会是怎样一个状况。
20世纪90年代至今,浙江水坝建设步伐没有停过,但建设难度慢慢的变大,数量逐年减少。到本世纪初,浙江常规水能开发接近尾声。近20年来,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为主要目标的大中型水库工程迎来了建设的黄金期、高峰期,目前仍有近10座大中型水库正在建设。
前期重在水能开发,中期重在农业灌溉,后期重在防洪、供水,这与浙江经济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也能说是需求决定了各个阶段的开发方式。
在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下,特别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水库(水坝)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名水利人,在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客观理解水库(水坝)作用无法替代的同时,支持其建设与运行;更加希望水利人从当前的各种需求出发,以创新思维协调好各种关系,打造水利建设2.0时代,将水库(水坝)建设得更绿色,运行得更科学,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水库(水坝)是浙江大地的明珠,它既有防洪的大肚子,又是供水、灌溉的大水缸,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是生态环境的调节器,作用巨大。因此,一定要重视它、关爱它,保护好、利用好
浙江省多年平均降雨1600毫米,属南方多雨地区。但是,浙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变化更大,极不均匀。更为不利的是,年中降雨多集中于几场暴雨。这样的降雨特点,再加上浙江山区多、平原低、河流源短流急的地形特征,极易形成洪灾;雨后水资源留不住,几无过境水量可用,极易形成旱灾。
古时因没有水库,浙江大部分地区(杭嘉湖除外)曾是贫穷落后的代表;浙江各地水库(水坝)的建成,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洪灾,利用了水资源,浙江全境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了更好的保障。可以说,正是水库(水坝)的出现,改变了浙江发展的自然、社会条件。
浙江建设水库大坝,满足了全省以下需要:一是防洪减灾需要。浙江目前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上游基本建有控制性水库工程,全省已建水库4300余座,总库容445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46亿立方米。水库在浙江防洪体系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城乡供水、农业灌溉需要。全省水库的供水、灌溉库容为93亿立方米,目前承担着3850万人和1600万亩农田的供水、灌溉任务,1967年以来保障未发生全省性干旱。水库供水具有水质优、保证程度高、制水成本低等优点,随着杭州千岛湖引水工程2018年左右建成,杭州、嘉兴的城乡供水也将转向水库供水,基本实现全省县以上城市水库供水全覆盖。浙江全省5500万非流动人口、3000万流动人口都将用上水库水。三是水能开发需要。浙江水电总装机为69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60亿千瓦时,水库(水坝)建设,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还担负起了华东电网的调峰、调频任务。四是环境调节需要。通过水库(水坝)建设,浙江有效解决了省内河流存在的丰枯变化问题,缓解了城乡水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五是水库(水坝)建设满足了包括旅游、航运、生态养殖等在内的其他需要。
可以说,水库(水坝)是浙江大地的明珠,它既有防洪的大肚子,又是供水、灌溉的大水缸,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是生态环境的调节器,作用巨大,一定要重视它、关爱它,保护好、利用好。
水库(水坝)建设,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要注意水库安全,解决好水库建设中的移民问题,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对那些不可或缺的水库(水坝)应尽早建设;还要根据新形势,调整水库(水坝)功能
从保护生态环境来看,水库(水坝)建设要重视水坝上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带来的影响;重视水库(水坝)建设对水生、陆生生物生存、繁衍的影响;把握好水资源调出流域的度,在满足人类需求同时,照顾到其他。
当然,在考虑水库(水坝)建设时,不可简单地因为水坝会对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忽视作为环境、社会的最重要因子——人类的基本需求。水库(水坝)建设,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们有水喝、有饭吃,有良好生存环境,有良好生产、生活条件。
从安全方面看,水库(水坝)设计,要高标准,力求万无一失;在运行中要注重监测、预报;要动态进行除险加固,保证不老化、功能不衰减;还要做好各种风险预案,应对各种风险。
从社会稳定与生产要素来看,要做好水库(水坝)建设期的移民工作,落实好移民政策,结合下山脱贫、城镇化建设等工作协同推进,让移民得到更多实惠,还要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同时要重视生态补偿,做好转移支付工作。
要宜早建设那些不可或缺的水库(水坝)。随着移民搬迁费用、土地成本的不断上涨,建设成本将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上升,5年左右翻一番。如不抓紧,部分工程将丧失建设条件。对水库水坝来说,早建设还可以早受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根据形势变化,重新审视、调整水库的功能。每座水库(水坝)建成年代不同,开发初衷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可能影响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目前,应当将防洪、供水等功能摆在最突出位置,同时将环境调节功能进一步往前提。要通过制定综合规划,经过政府批准,调整水库(水坝)功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水库(水坝)功能的需要。(本报记者 高立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