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为了抗旱在果园内挖个水塘盛水,成果却不当心挖出了一个清代古墓。在东山镇渡桥村承揽了一片果园的陈先生昨日向记者报料称,在挖水塘时,不当心出土了一块“胶浆石”,从其形状来看,这个古墓的规划应该不小。而接到陈先生报料后,记者随即赶到现场。
陈先生承揽的果园坐落山水度假村东侧,归渡桥村统辖。记者见到,承揽时刻不长的果园尚不旺盛,一人高的山坡比较陡峭,呈“馒头状”。陈先生在路旁边将记者引入果园,穿过一片养鸡场后,来到山坡的一处石坑处里边躺着一块“石头”,大略估量一下,约有2米长、近1米宽。陈先生和记者说,前几天气候干旱,为了给果树洒水,他决定在半山坡上挖个水塘,用来盛积水。“在这一个方位挖下去半米不到,就碰到了一个大硬块,非常坚固,起先我以为是个大石头,也没介意。 ”陈先生说,大石头比较难挖,他预备换个当地再挖时,正巧有当地人过来看到了这个石块,表明,这不是一般的“石头”,并且古人用来封墓用的“糯米胶浆”,密闭性非常好。在江南一带运用较为广泛。而出土这块文物的当地必定会有大型的墓地。陈先生说,这一音讯传出后不久,就不断有人前来刺探。本来胶浆石是一个整块,后来被几拨人敲碎了,还往下面挖了一段。到底有未曾发现东西,他也不知道。
陈先生承揽的果园约有25亩,东山镇从事文化工作多年的杨维忠和记者说,吴巷山与渡桥村一带是东山较早的镇区,乃至是“先有吴巷后有东山镇”之说。由于临湖,曾经交通不便时,水路兴旺,并因水而成了集镇。邻近老人和记者说,这儿本来墓区非常会集,一度是当地人的会集墓葬区,解放后,成为“五七”农场,之后便一向搁置。现为陈先生承揽了用来养鸡种果树。
历经了年月沧桑的洗礼,这儿早已物是人非。东山人孟先生说,这儿曾经又名西泾山,相传是吴越春秋时吴王养“斗鸡”的当地。而查阅东山镇志,记者得知,此处坐落东山镇东南,清初山人吴时雅筑依绿园于此,后渐成小集镇。相传该村原多吴姓,古称吴巷。民国时期曾为吴巷乡乡公所所在地,后趋于式微。建国初属渡桥乡,现为吴巷山村委会驻地。
接到头绪后,姑苏市考古所工作人员也来到了现场。通过现场勘测后,考古人员张铁军和记者说,现场发现了一些陶片,时代从春秋、宋元一向到明清时期都有,阐明这儿曾是墓葬集聚区,时代久远。“这些是用石灰、粗沙、糯米浆等原料拌和后,再通过层层夯打筑成,俗称胶浆,这种墓葬也叫胶浆墓。 ”考古人员指着厚达40厘米的灰色混合物称,此种墓葬存在于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形制较特别,与一般古墓葬比较,密封性较好,不易翻开。而对胶浆石的钻探发现,墓葬从规划来看墓主至少也是具有必定经济实力的“乡绅”。“姑苏周边发现过相似的清代夫妻墓葬,其间像王希觉的墓葬就非常相似,出土文物均被姑苏博物馆保藏。 ”仅仅对“胶浆石”的进一步勘探后,考古人员以为石块往下约1米左右现已是山体岩石,阐明这个墓址现已被损坏,现存部分仅仅一座残墓。而此墓周边是高出一人的土墩,土墩下是否还有新的发现?张铁军和记者说,更多信息只能等候进一步开掘才干知道。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好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