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熙灯 通讯员 赵雪峰)2016年至今,海珠区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从始至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化河湖长制,向水而为,努力推动“亲水而美”“倚水而兴”。
五年来,在171名区、街、村(居)三级河长、1602名治水网格员、各成员单位及54位民间河长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下,海珠区河湖长制工作全面落地见效: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广州河长履职奖”;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市河湖长制考核优秀等次;2020年获市政府督察激励;东朗断面平均水质历史首次达标Ⅲ类,全区74条内河涌Ⅴ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保持在95%以上;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大干围涌、海珠湖、海珠湿地流域河涌的治理成效被编入生态环境部的《三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纪录片》。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海珠区将水环境治理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治水新思路,深入推动河长制,聚焦护好“盛水的盆”,管好“盆里的水”,为河湖编织起一道道保护网,以优质水生态造福于民。
党旗插在治水一线。充分的发挥党组织在治水工作中的核心统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担当作为,夯实区、街、村(居)三级河长体系,积极探索“合流渠箱渠长制”,创新建立“1+18+N”体系的河湖警长制,相关经验获省、市总结推广。在海珠涌东闸建立区机关党群服务分中心,打造治水文化互动体验式教育基地,全面展示海珠区治水发展历史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聘请民间河长54名,招募企业河长41名,组建18支义务护河队,广泛开展“青河卫士”“河小青”“民间河长巡河”等多样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全民治水良好氛围。
深化源头污染管控。海珠区坚持系统治理,按照“三个治污”方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钉钉子精神推进污染源治理。累计清理河湖各类杂物1.9万吨,整治“散乱污”场所8563家,拆除涉水违法建设111.34万平方米,以“四洗”“五清”常态化、制度化,推动河湖面貌和气质双提升。整体转移石溪大干围片区120家印刷厂,清退上下游近千家污染作坊,建成东篱创新谷、广州佰达1号汇创创意园等科创园区,以河湖管理保护倒逼、引导片区“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全面建设智慧水务。完善智慧水务监测体系,对断面及全区74条河涌开展常态化监测,为精准治理“把脉问诊”。利用无人机巡航技术,形成地空结合、人机结合的智慧巡河模式。在磨碟沙涌等河涌沿线的重点排水口路段安装监控摄像头,对工地违法排放泥浆水行为实现24小时全天候动态监管。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潮)水位标准,建设17座水闸,其中石榴岗河水闸重建工程荣获2020年度广东优质水利工程奖一等奖和2020-2021年度广东优秀水利工程设计奖一等奖。以碧道建设为牵引,实施珠江堤岸防护工程、丫髻沙堤防达标等工程,排查整治积水、内涝风险点,构建“蓄、滞、截、排、挡”多层次立体式防洪排涝体系,全区水安全和水环境基础更加坚实。
沿着珠江向前,从广州塔到华南大桥,沿途有美丽舒适的碧道、各具特色的驿站、不同季节开花的各类花木,海心桥、广州塔、琶醍、会展公园等景观星罗棋布……海珠把日益靓丽的珠江水岸留给市民群众,将滨水空间变为市民乐园。
传承滨水历史背景和文化。海珠区将深厚的岭南文化、工业文化、海丝文化、会展文化等历史背景和文化厚植于美丽河湖建设,全力打造城央生态宜居区。阅江路碧道充分体现了海珠区广交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大干围涌为市民群众打造了具有龙舟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石榴岗河水闸散发出古朴纯洁的岭南水乡韵味。更多彰显文化渊源的滨江空间正在被激活,活化利用南华西、洪德巷、龙骧大街等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加快建设海幢寺、广州塔、海珠湿地等历史背景和文化地标片区,打造辨识度高、传播力强的滨江文化品牌。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突显沿江沿岸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等红色文化地标,建设“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阵地。
延伸滨水绿色江岸。以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保护江、涌、湖、园、林,打造水网相通、城水相依的美丽江岛。在城区中心,海珠湿地维持河网湿地、保留基塘农业文化遗产,改善河湖水质,生物多样性持续提高,为我国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修复贡献“广州方案”。晓港湖整治成效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累计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60.9公里,阅江路碧道成为全省都市型碧道典型,海珠湿地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在全国宣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河湖让人民群众重新享受到了美好的亲水时光。
丰富沿江乐活空间。在阅江路环岛碧道建成开放“新风尚”“琶洲·新时代驿站”等6个新时代党史宣传“红色驿站”,串起孙中山大元帅府等红色景点,打造阅江路党史漫步学习带。推出珠江红船剧场、环岛徒步线路、潮墟C·PARTY、农耕主题乐园等项目,打造“都市休闲+生态旅游”环岛旅游新模式。盘活珠江沿岸老旧厂房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成功打造B.I.G海珠湾艺术园区、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区、太古仓码头等一批珠江沿岸网红园区,吸引居民游客“打卡”。
被珠江环绕的海珠岛,倚水而兴。一百多年前,无数商船跨洋过海,经珠江抵达海珠黄埔古港,在琶洲岛打开一扇世界接触中国的大门。而不久前,第130届广交会刚在琶洲闭幕,这里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窗口。
打造数字化的经济示范区。沿着阅江路碧道向前,一路绿意盎然,抬头望去,琶洲试验区建设热火朝天,一幅现代数字化的经济与绿色生态交织的画卷在海珠展开。阿里巴巴、腾讯、TCL、三一重工、唯品会、科大讯飞……一幢幢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阿里巴巴等8个项目已投产运营,国美等14个项目主体建筑封顶,琶洲实验室在人工智能数理基础、核心算法、智慧医疗等领域布局56项重点研究项目,52个优质数字化的经济应用场景落地推广。
擦亮广交会“金字招牌”。65年,130届,广交会从未间断,成为全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海珠区重点建设好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助力广交会展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会展场馆之一。启用琶洲客运口岸码头,促进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机场群的互联互通和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打响“会展之都”新品牌。扎实做好各类品牌国际会展服务保障工作,打造品质一流的城区商贸环境,目前,琶洲地区每年举办展会超200场次,占全市90%以上。
建设世界滨水城市客厅。以广州塔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用足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广州塔、琶洲等重点片区管理,建成一批“席地可坐”、特色鲜明的城市管理高品质样板街区。打造“广州塔—琶洲片区”世界级地标性综合商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更多国际化的洋货潮货。突出世界级城央湿地生态优势,做“优”生态经济,发展艺术体验、康养休闲、水上观光等新业态、新场景,打造多彩繁荣的创新江岸、广州国际形象的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