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8日中国池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员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池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员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就制定池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总实力取得显著进步,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百亿元台阶,预计二〇二〇年达到8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6万元。创新发展取得显著进步,新增省级以上科学技术研发平台45个,半导体产业基地入选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43家增加到15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南融东拓进程加快,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池州、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建成使用,九华山机场改扩建、池黄高铁、池祁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顺利实施,池州港跻身亿吨大港。绿色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建设全方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提前一年实现长江池州段全面禁捕,环境空气质量、河流湖泊水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九华山入列世界地质公园。开放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与沪苏浙合作不断深化,皖江江南新兴起的产业集中区发展呈现新态势,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揭牌,连续五年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共享发展取得显著进步,10.59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石台县顺利脱贫摘帽,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翻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平稳,省级卫生城市创建通过验收,平安池州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深化改革取得显著进步,“放管服”、农业农村、国资国企、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高质量完成,市政排水及污水处理PPP“池州模式”、劝耕贷“东至标准”在全国推广。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监督作用充分彰显,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有效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池州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成功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进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扎实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制度有效落实,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即将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我国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安徽面临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体处于上升期。池州作为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正在崛起的产业新城,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面临新的机遇。面临发展位势提升的新机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覆盖,池州位处合肥、南京、杭州、武汉、南昌等省会都市圈辐射交汇地,交通区位优势、生态旅游优势、发展空间优势将凸显放大,有利于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面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有利于我市依托广阔发展空间承接新兴起的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好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面临消费升级拉动的新机遇,随着我们国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和乡村居民在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会迅速增长,我市文旅、康养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广阔市场。面临基础设施改善的新机遇,国家大力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补齐我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体系层次不高,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竞争压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弱,县域经济和园区经济支撑力不强;重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较多;体制机制障碍任旧存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社会治理存在弱项;干部思想观念、能力水平、进取精神与新阶段现代化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等。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到二〇三五年,池州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总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准、与长三角城市中等水准差距持续缩小。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池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教育、卫生等保障水平全方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地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全面绿色转型走出新路子,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中等水准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平安池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生活更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为全省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贡献池州力量。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奋力实现“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
——总实力实现新跨越。从始至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的发挥增长潜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力争1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省中上游。
——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取得很明显的成效,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大突破,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市场主体充满了许多活力。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优势实现新彰显。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指数稳居全省前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更牢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完善。
——民生福祉实现新跃升。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全省上列。
——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法治池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平安池州建设不断深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明显地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重要平台,推进“科创+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半导体、轻合金材料、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化工5个3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50家10亿级以上企业。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深层次地融合的创新体系,确保研发经费投入增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中等水准,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提升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实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创成国家级池州高新区,东至经开区、青阳经开区创成省级高新区,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0个。推动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池州市技术成果交易平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市外创新成果转化为池州制造,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完善人才引育政策,组织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重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工程,发展壮大半导体、轻合金等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起的产业,提升新兴起的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把半导体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首位产业,壮大芯片设计,做强封装测试,突破晶圆制造和材料,打造全国有特色的分立器件产业基地和设计、封测产业基地。轻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实施铝基提升计划,全力推进镁基轻合金材料及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轻合金材料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核心技术产业化进程,突出发展精密零部件、特色数字控制机床、成套装备等领域,打造1—2个全省领先的产业集群。
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构建数字化的经济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产业,推进江南数字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智能教育装备产业基地。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应用,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施服务业数字化提升行动,积极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
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非金属材料、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机电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鼓励“小升规、规入新、新上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非金属材料产业加快精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步伐,推动非金属矿加工向超细、超纯、改性、复合及终端应用材料转型,建成全国重要的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长三角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推动铅、锌、铁、铜冶炼向终高端产品、低能耗、绿色化方向提质改造,单位产品能耗达到领先水平。化工产业推动产品由原料型向材料型延伸,提升化学制药、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比重,建设省级化学原料药基地、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机电装备产业加快向主机、整机装备延伸,促进生产方式和产品智能化改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向规模化、链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打响“池州生鲜”品牌。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对接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全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坚持整体创建、梯次推进,三县一区全部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十四五”末整市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九华山龙头作用,坚持山上做减法、山下抓优化、沿线促提升,持续推进佛教商业化治理,完善九华山、青阳县旅游联动机制,大力培育高端度假、运动康养、研学旅游等产品业态,创成东九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环九华山度假旅游集聚区。推进以“杏花村”品牌为核心的主城区景城一体化发展,推进整体开发、整体运营,整合城区旅游资源,着力把主城区打造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推动石台县大力实施旅游品质提升行动,创成牯牛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民宿等旅游接待产品专业化、品牌化、公司化发展,打造石台休闲康养旅游集聚区。推动东至县整合升金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实施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池州行动方案,持续抓好医养结合工作。发展以“养”为支撑的生态养生产业,发挥独特的“山水土气”优势,发展富硒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等养生业态,努力打造全国养生养老产业特色基地。发展以“健”为支撑的户外健体产业,举办登山、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赛事和体育竞技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品牌赛事。发展以“食”为支撑的健康食品产业,培育一批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有机食品品牌。发展以“医”为支撑的医药保健产业,扩大九华黄精、山茱萸、灵芝等特色中药材基地规模,巩固省级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区创建成果,吸引长三角知名医疗机构、康养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落户池州,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休闲康养地。
深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快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市发展质量逐步的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重点镇支撑能力逐渐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
统筹主城区、滨江新城、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平天湖风景区建设,全方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水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的滨江城市。加强城市形象设计和宣传,扩大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工程,繁荣城市商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宜居品质。坚持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畅通城市外环通道,实施一批重点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市区一体、市县互联的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以江南新兴起的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东部三区产城互融升级发展为关键,以秋浦河入江口到梅龙沿江一线的环境整改治理与开发为重点,以平天湖、九华湖两大ECO保护为核心,全力打造现代化滨江新城。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城市设计,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编制体系,科学确定滨江新城的整体发展格局。实施全域滨江岸线整治、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沙洲,疏浚水系,打造蓝绿交织、水城一体、产城共融的长江保护新样板。完善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支撑设施,建设沿江快速交通畅通工程,串联滨江绿道,完善休闲配套,建设全民友好的城市交往新空间。盘活滨江老建筑老厂房,串联祁红老厂房、老码头、清溪塔等历史背景和文化节点,增添城市文化活力。
实施县城现代化培育工程,加快补齐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支持青阳县抓住池黄高铁建设开通契机,强化南部新城商业和文化功能,高水平开发建设高铁新区,打造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副中心城市。支持东至县深入推动尧东一体化,加快舜城新区、火车站站前区、滨湖新区连片发展,增强县城支撑带动能力。支持石台县结合池祁高速通车,优化县城空间布局,加快老城区有机更新,推动东部新区、醉山野景区联动发展,打造精致特色县城。
加快大渡口、东流、殷汇、陵阳、七都等区域中心镇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旅游服务型等不同特点,科学规划建设边界镇,推动做优做特,提高集聚辐射能力。发挥南部山区特色优势,培育若干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促进镇域经济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聚焦把乡镇建成服务居民的区域中心,提升一般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推进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管长远的全局性、基础性、枢纽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统筹区域交通、城乡交通、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打通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打造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交通节点。建成池州—黄山高铁,开工建设合肥—池州高铁(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力争开工建设池州—九江高铁,加快宿松—东至—石台—宣城高铁、池州—景德镇高铁、池州—宣城高铁前期工作。实施高速公路贯通加密扩容工程,建成池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池州—宣城、青阳—石台—东至高速公路,推进沪渝高速池州段“四改八”拓宽工程、东至—鄱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境内G318、G236、G530等国省道升级改造,基本实现市到县一级公路相连、国省道达到二级公路以上等级,提高互联畅通水平。完成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创建4D级机场,打造省内重要的枢纽机场。实施通江达海工程,开展长江干流池州段、青通河、尧渡河航道整治,开工建设江口港区四期、乌沙港区,打造现代化临港物流集散中心。建成东至经开区铁水联运项目,推进青阳酉华—童埠港、贵池棠溪—乌沙港、石台小河—洋湖—东流港等矿产品运输专用线.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新一轮“一规四补”水利建设三年行动,提升防汛抗旱除涝水平。实施长江河道治理工程,推进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重点洲滩圩垸整治工程建设,提高长江干流池州段整体防洪水平。系统治理中小河流,完成秋浦河、黄湓河、龙泉河等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全面加强中心城区、县城、开发区防洪体系建设,确保城市防洪安全。抓好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乡镇联网并网增效工程,推进乡镇供水规模化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持续实施水库堤坝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大中型泵站改造提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建成九华发电二期扩建项目,打造综合能源供应智慧电厂。积极地推进石台抽水蓄能电站。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稳慎推进风力发电。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天然气管道,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
加快推进5G网络规划布局和基站建设,实现5G网络市域全覆盖,深化拓展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一体化云管中心,推进政务数据、经济和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共享、开放,打破“信息孤岛”。建成运营城市大脑,全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社保等智慧场景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坚持扬池所长,构筑差异化竞争新优势,热情参加安徽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展现池州作为。
围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与沪苏浙城市、园区对口共建,深化紧密型、项目化合作,努力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协同推进长三角全域创新合作,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鼓励支持设立“创新飞地”,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池的合作模式。协同推动长三角要素流动,支持长三角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沪苏浙金融资本、科创要素、人力资源市场深层次地融合,探索建立干部交流机制。围绕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对接长三角旅游联盟平台,拓展沪苏浙旅游市场,融入沪苏浙旅游圈。围绕长三角重要休闲康养地建设,促进与沪苏浙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养老服务合作共享。围绕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建设,搭建产供销对接平台。协同推进长三角大气、水、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协同促进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养老服务合作共享,参与建设平安长三角、诚信长三角。
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强化开发区主战场主引擎主阵地作用,全市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00亿元,上市公司达到10家左右,力争1个开发区稳居全省开发区前30强、2个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位居前50名。坚持把加快江南新兴起的产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开发园区高水平发展的“一号工程”,重点承接布局数字化的经济、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大健康产业,实现经营(销售)收入50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2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开发区前列。市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提升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能级,实现经营(销售)收入40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7亿元。池州高新区重点承接布局智能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力争打造千亿园区。东至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化学制药、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推进与香隅镇区产城联动。大渡口经开区(石台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绿色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优化功能布局,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青阳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机电装备、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增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建设成为与县城有机融合的新城区。全方面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第一抓手,严格招商考核,着力在招大引强、招新引高、招才引智上发力。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大企业、高新企业、税源型企业导向,开展精准化招商,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挥北京、上海、深圳等驻外办事处的窗口桥梁作用,综合运用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方式,深化基金合作招商,依托韩国商协会开展半导体产业委托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深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创新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深化园区合作共建,推动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至少与沪苏浙地区共建一个实质性运作的“园中园”。“十四五”期间,累计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到位资金3200亿元,其中1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0个。
全方位对接融入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承接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争取东部三区纳入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大力推进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建设,精准对接韩资、日资、台资等企业,努力走在全省首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前列。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争创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推动池州港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扩大开放,推进九华山机场申报国家对外开放航空口岸,支持江南新兴起的产业集中区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全市进出口额5亿美元以上公司实现零突破、亿美元以上企业达5家、千万美元以上企业达15家,力争江南新兴起的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年均利用外资超亿美元。
坚持生态立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认真贯彻执行《长江保护法》,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打造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池州样板”。深入实施长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池州老港区生态修复,把长江池州段率先建成皖江经济带最美绿色生态廊道。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严把项目审批关,严守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底线,倒逼长江池州段沿线产业、企业和园区转型升级。
全面抓好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细微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治,高标准完成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任务。从严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实施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突出抓好江河源头区、重点河流湖泊的水生系统完整性保护。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固废治理,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重视新污染物治理。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编制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实施湿地分级管理,推进国家生态补偿试点,争创国际湿地城市。推进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健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拓宽林权抵质押融资渠道,全力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发挥林木、竹业资源丰富优势,培育壮大林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林业新兴起的产业和新业态。完成森林旅游示范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深化“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公益活动,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与生态公益林认养活动,打造“互联网+林业”改革示范点。
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措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节能减煤攻坚专项行动,推进冶炼、水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全面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全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矿业经济转型,推深做实“治乱象、严标准、减总量、深加工、抓修复”措施,推进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改革迈向更深层次,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强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进市县(区)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强化财政分级保障和分类负担责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做好“税融通”“劝耕贷”工作。加强上市企业培育,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落实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规则,打造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工作,健全权责清单制度,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巩固提升“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成果,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加快政务服务向乡镇、村下沉。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全面梳理现行产业政策、招商政策、专项政策以及各类配套政策,实施绩效评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稳定粮食生产,改造提质高标准农田60万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做好生猪稳产保供,提高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立足茶叶、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皖南土鸡等资源优势,实施农业特色优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上台阶。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以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农业由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深层次地融合转变,打造现代农村田园综合体。
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县城、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建设新时代幸福新农村。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善农村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构建现代乡村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开展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继续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完善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强化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探索设立乡村振兴互助基金。支持东至县开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深入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建设更多经济强村,全面消除薄弱村。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提升农业保险水平。
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财力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健全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等倾斜力度,支持石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坚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大结合点,继续做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兜住基本民生底线。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发挥社会力量帮扶作用。
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凝聚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发展正能量。
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开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网上理论传播矩阵。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用好池州特色党史资源。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充分的发挥池州好人馆等平台作用,大力开展向先进经典人物学习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舌尖上的浪费”,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繁荣文化事业,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积极培育地方文艺人才,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四个讴歌”重点文艺作品。快速推进媒体深层次地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市级融媒体中心,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达标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书香池州。传承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争创国家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发展群众体育,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办好池州马拉松等体育赛事。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产业新活力。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制度,支持合理规划利用闲置厂房、工业设施等建立文创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消费集聚区。推动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层次地融合,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力度。推进“文化+”,引导培育音视频、数字化、体验式等新业态和线上文化消费模式。支持文化企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鼓励争创国家级、省级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品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民生工程精准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继续落实各项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开展“四进一促”专项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共同生活的亲属就业。鼓励创业创新,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十四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万人以上,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次以上。
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理顺市、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优化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确保教育资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实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普通高中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发挥池州职业教育集团作用,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省内领先的技能型“双高”职业院校。支持池州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加强与池州学院、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驻池高校的共建共享,适应池州人才需求,引导合理设置学科,支持与开发区、企业、医疗机构等进行创新办学,大力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构建“互联网+教育+服务”的智慧教育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城镇和乡村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和职业年金运行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有序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异地就医结算。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城乡困境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助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积极地推进棚户区改造,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试点,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升级改造,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支持社区居家养老。落实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发展慈善事业。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健康池州行动,确保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等主要指标达到或优于全省中等水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立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强化应急物资战略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定点医院升级改造,建设市、县(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社区医院,建成市妇幼儿童医院,推进市急救中心及急救服务体系、市医养结合中心、市中医医院、市智慧医疗项目等卫生健康重点项目建设,全方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与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高校协同培养各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分领域做好风险监测预警,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重要产业、重点企业安全可控。注重抓好粮食安全、供水供气供电等与群众生活紧密关联行业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加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生态环境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人民安全意识。
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方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铸安”行动,有效遏制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旅游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发生。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积极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药品安全放心城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推动法治池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深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建设“智慧社区”。
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池州版品牌创建。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持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自觉服从服务国防军队建设,落实党管武装、党委议军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持续深化民兵调整改革,完成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改扩建工程,推进现代化人民防空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深化军地合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聚焦复合新材料、航天设备、电子、特种电缆等重点领域,推进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而奋斗
强化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制度机制,坚决抓好习重要指示批示政治要件的贯彻落实,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方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强政治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加强对台、侨务等工作,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勇担社会责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部担当作为。引导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高专业化能力,自觉赶上时代潮流,努力成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行家里手。大力弘扬实干精神,深入践行“三严三实”,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实干担当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动态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规范督查督导,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同心同德、苦干实干,在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中奋发作为,精心谱写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池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