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纽带是于上世纪五六十时代在黄河上兴修的榜首座以防洪为主、综合使用的大型水利纽带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榜首坝”。工程建造办理运用59年来,通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用方法的调整,探究出“蓄清排浑”的成功运用方法,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办理运用供给了名贵的学习经历。
6月14日,“聚集黄河生态带见证出彩河南”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三门峡大坝,共睹黄河上这颗熠熠生辉的“水电明珠”!
据三门峡水利纽带办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育杰介绍,三门峡水利纽带工程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纽带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工程操控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5%,操控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
除了防洪和灌溉的功用之外,供给清洁的水电动力也是三门峡水利纽带的基本功用。1973到1978年,三门峡水电站安装了5台单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大大缓解了豫西区域甚至河南全省电力供应严重的局势。到1997年底,三门峡水电站共装机7台,总容量到达45万千瓦,跨入国家大型水电站队伍。
为处理汛期发电难题,在圆满完成社会公益性使命的前提下充沛的使用洪水资源,三门峡纽带局于1989—1995年,在全国数十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下,安排而且展开了汛期浑水发电实验研讨。通过6年吃苦攻关,历时6年的浑水发电科学实验取得成功,打破了浑水不能发电的“禁区”,洪水资源化使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门峡水利纽带建成运用后,三门峡库区周围还逐步形成了共同的天然气候和新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以大禹渡等提灌站供水的农业灌区,也是工业安稳取水的依托。水库200多平方千米的水域,形成了新的黄河湿地,成为保持本区域生态平衡的最基本要素,对调理区域气候、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效果,成为两岸人民的福祉恩惠。
作为新中国治水史上的榜首座大型水利纽带工程,这座寄予黄河变清愿望、担负黄河防洪减淤重担的大国工程,将在黄河防洪、防凌、供水、灌溉、调水调沙等社会公益性使命中继续发挥国家栋梁的效果,继续为新中国水利建造和当地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奉献。(记者 马青)